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成四爷(79)+番外

太医脖子后面直冒凉气,深深垂首:“是。”话虽如此,谁没事把自己扎成刺猬玩啊……但此乃皇命,他也不敢抗旨,幸而他行医多年,手中自有分寸,也不至于扎出事来,但免不了一点皮肉之苦。

太医看着允禩,面露不忍之色,低声道:“郡王,您忍着些,奴才……”郡王真是……不过是伤寒被这般折腾。也许皇上有意借着此事惩戒郡王?太医觉得自己真相了。

允禩终于从胤禛一番情意带来的感动中清醒了些,隐隐有了点不祥的预感。“太医也说臣弟不过是风寒,几日便可康复。皇上日理万机,若因臣弟耽搁了可如何是好,臣弟也担当不起。不若皇上早些回宫……”他也省得被全身上下扎一遍。

胤禛一挥手,干脆地打断了他:“朕已命人将这两天的折子都搬到南书房处理,朕这两日哪里都不去,就待在这里陪你。”

允禩刚从那中温暖绵软的感觉中清醒过来,闻听此言心又软了。胤禛如此无非是担心他,关心则乱。而他却欲赶胤禛回去,这般想实是不该。允禩心中愧疚,思索片刻也不知该说什么,只干巴巴说了句:“谢皇上。”

因全身施针,允禩剩下的衣物也要褪下去。胤禛在一旁虎视眈眈,太医被盯得背后凉飕飕的,难以平心静气施针,为防万一,用手指贴近允禩肌肤比划着找穴位。背上手臂也就罢了,有的部位颇为尴尬太医还如此,胤禛面色不愉,轻咳一声。这该如何开口?总不能说男男授受不亲吧……“光天化日……”不对,我在说什么!

胤禛忽然在背后阴森森开口,御医手一哆嗦,差点没扎错穴位。忙跪下。“皇上有何吩咐?”

允禩见胤禛盯着太医在他背上比划的手,顿时明白了胤禛言外之意,又看了看太医花白的须发,哭笑不得。不过心里头还是欢喜的,胤禛在感情上一向钝得让他咬牙切齿,难得吃醋,虽然对象有些奇怪……“皇上可是觉得不必施针了?”

胤禛强忍着不快背过身去。“还愣着做什么!继续。”眼不见心不烦。允禩身子不适,他就算吃味也不好发作。(于是到底是谁逼着太医针灸还要扎的满身都是啊喂!)

好容易太医施完针,三人都松了口气。

太医偷偷抹了把额上冷汗。“奴才……”告退二字还未出口,胤禛一挥手:“拔罐吧。”

太医已经明白了,皇上这是不把所有疗法都试上一遍决不罢休。“是,奴才遵旨。”

允禩冷冷看了太医一眼。难道这时候不应该出言阻止胤禛吗?

太医硬着头皮小声道:“郡王就当体恤奴才……”

允禩继续瞪着太医,一副决不妥协的模样。忠言逆耳利于行,还不快去劝谏。

“皇上主意已定,奴才小小一个太医……”便是劝谏也丝毫无用。

胤禛注意到气氛不对,过来把太医挤到旁边,紧张地看着允禩:“怎么了?可是难受?”

允禩咬牙:“皇上若恩准臣弟歇息片刻,臣弟便无事。”

胤禛眉头紧锁,柔声哄道:“老八,别闹小性子。”

允禩敏锐地感觉到若是他不妥协,胤禛必会继续胡言乱语下去,还不知会说出什么。允禩妥协了。“臣弟遵旨。”心里头却暗暗咬牙,竟将他当女人哄,等他好了,必将这笔账在床上讨回来。

胤禛满意地点点头。

允禩既打定主意忍下去,胤禛命拔罐,他便乖乖趴下拔了;胤禛命人给他炖了一桌乱七八糟的汤,他也忍着奇怪的味道乖乖喝完了。他的忍耐持续到胤禛命人在屋内煮醋,酸涩刺鼻到让他几乎流泪的味道终于让他按耐不住了。

“皇上!”

胤禛忙凑过来。“老八。”

允禩心里默念着要维持风度,虽然胤禛总是有办法让他气得顾不上风度。允禩一指散发着酸涩味道的大锅,“皇上这是何意?”

胤禛得意地一挑眉:“醋可以杀菌……”不对。“咳咳,总之对你的病有好处。”

好处?胤禛是看他被折腾的太痛苦,大发慈悲让他被呛晕过去吗?允禩咬牙:“臣弟不需要。”

胤禛瞧瞧旁边无人,凑过去在允禩颊上轻吻了一下。“良药苦口利于病,你若是不舒服,对朕发脾气也好,治病却不能依着性子来。”

“臣弟没有……”允禩压低声音,带了几分厌恶道:“耍性子!”

胤禛用一副朕明白,你就是心里不舒服在耍性子,没关系尽管耍吧朕不在乎的表情看着允禩。

允禩干脆背过去往被子里一缩,本意是眼不见心不烦,却不知不觉睡着了。

玉兔东升,允禩迷迷糊糊睁开眼睛,往旁边一看,胤禛已不在了。

允禩松了口气又隐隐有些失落,就在此时门被无声推开,带来几缕刺骨的寒风。

允禩眯眼看去,一道黑影鬼鬼祟地进来,又回身掩上门,也没点灯烛,端着不知何物坐到了桌旁。

允禩低喝一声:“谁!”

“老八。”胤禛走过来,低声道:“我把你吵醒了?”

允禩摇头:“怎地半夜又过来我这里?让人瞧见了像什么话。”若是平时,允禩乐得如此,只当做胤禛的邀请,但此时胤禛过来做什么?

“无事,若是有人见到只当我兄弟情深,半夜亦不放心你,还要过来瞧瞧,还能说些什么。”胤禛将方才放在桌上的那物双手捧过来,允禩这才看清是一包点心。

“虽比不上宫里头的精致,也别有一番滋味。你白日里也没进什么东西,恐怕醒来饿了。”

“……”允禩看着胤禛,没有说话,也没有动作。

胤禛有点无措。“我命侍卫将糕点买来,只说赐给弘历的。这一路拿来也没人撞见,下人不会嚼舌头……”

允禩用一辈子的时间弄明白了一件事:和胤禛认真是他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

作者有话要说:因为TJ小钳子其实不是很好玩,我写得也不好......要是让大家花钱买感觉不值,所以我就把小钳子的番外写在这里啦~

“皇上,朱大人求见。”

乾隆不耐烦地皱起眉:“朕乏了。”

这便是不欲见的意思。“是。”太监会意,刚要出去将朱大人挡回去。

“等等。”乾隆开口叫住了太监。“高无庸,你去,将他召进来吧。”

“是,奴才省得。”

皇上倘若不欲召见大臣,本也不必如此慎重的,只是朱大人乃是南书房重臣,乾隆不好怠慢。

本来在南书房中办差的大臣虽协助帝王处理政务,但官职不高,有实权却无名分,也是为了防这些可拟奏折的臣子心大了,做出些事端。有权无名,若是皇上不喜一道圣旨便将人逐出去,自然并无掣肘之忧。

胤禛早年之勤政便是圣祖康熙亦比不上的,尤其是开始推行新政时期,每晚批阅奏折到三更,新政渐渐步入正轨,胤禛便将南书房诸位大臣封为一品大员,而后渐渐所有的折子都是先发到南书房,再送到皇上案上。这样一来,南书房诸大臣其权可比宰相。

乾隆初登基之时,颇觉南书房掣肘。但南书房中不是位高权重、胤禛礼遇有加的老臣,就是曾经乾隆的夫子。乾隆再觉不便也无可奈何,他可不愿在青史上留下一笔——乾隆帝恣意妄为。后来也渐觉有南书房不必披星戴月批阅奏折,倒也轻松。这并未改变乾隆收权的决心,但有一事令他对南书房彻底改观。

乾隆登基之时曾说过,在位不超过圣祖康熙帝。而可惜他子嗣不丰,细细观察挑选了一番,竟皆是资质平平。但有南书房协助处理政务,便是皇帝不谙政事也无妨。亦不必忧心新皇耽于享乐不愿处理朝政。

“臣给皇上请安。”

乾隆一抬手:“平身。”

“启禀皇上,英吉利舰队再次南下。”

乾隆疲惫地扶额,一摆手,高无庸连忙接过奏折。胤禛唯一未交给南书房的便是军权。一应战报还是直接呈给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