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山居(265)
柏松很是犹豫,既想留下来等赈灾的消息,又担心家里,况且他们十几口人吃住在李家,即便有换来的粮食供着,可时间长了也不是个事儿,没见李家柴棚的柴火这几天都下去了一大截么!
徐泰和朱荣给他出主意,既然现在已经在县衙有户籍存档,那赈灾粮下来就有白云岭各家的份儿,不如再去沈家一趟,最好见着沈从军,当面儿打听一下。 本书由LK团队为您独家整理
“沈大哥说赈灾得先紧着受灾严重的地儿,不过县令大人是个清正的,县里有消息他会帮忙捎话,再者就是赈灾粮也给咱们留下。”
柏温附和道:“明儿要是晴了晒一天,后儿就回,你们谁要是想买粮,就在村里买吧。”
银钱不凑手没关系,请谢家、李家当保人写借条,又有柏松、柏青在,上南坡村愿意卖粮给他们的也不用担心日后不给钱。
众人没有异议,商量着明儿要是晴了去林子看看路,顺便帮李家补些柴火。
柏青、小丰收下学回来见到从县里回来的两人很是兴奋。
“二哥,帮我买纸没?”这可是他专门叮嘱的,二哥可千万别忘了,柏青顾不上放书包连忙凑到柏松跟前。
柏松将弟弟的大脸推开,端着架子拍肩膀,叫苦道:“哎呀,这下雨天跑一趟县里,风里来雨里去的,腿又酸肩膀又疼······”
柏青嘻嘻一笑,丢下书包给他捏肩捶腿,还贴心地问:“力度咋样?这样捏舒服不?”
小丰收看得乐呵,也跑过去献殷勤,他还作怪,时不时往人咯吱窝、腰上软肉处捏。
柏松只管眯着眼享受,等两人累了才拿出买回来的糕点、纸笔,还拿出来两个褐红色笔筒。
笔筒也不知是什么木材,雕刻了孔子讲学图,打磨得很是光滑,色泽油润古朴,一看就知不便宜。
柏青摸着光滑的笔筒感叹:“二哥你竟然舍得花钱买这个笔筒,难得啊,铁公鸡拔毛了!”要知道大哥在家里说要送他来读书时,大嫂忙着缝书包,好吧,大嫂针线活不咋地,胜在嘴巧知道的多,指导姐姐给他缝了个独一无二的书包。
姐姐还给他做了好几件新衣服、好几双新鞋,大哥用竹子给他做了书篓,就二哥这个抠门,用大哥剩下的废料竹筒磨了磨边沿,洗洗给他当上学礼,美曰其名“笔筒”!
与眼下这个精美的笔筒比,二哥之前送的那个只能叫竹筒。
柏松见弟弟还在嫌弃他送的竹子笔筒,翻白眼道:“有得用你就知足吧!”谁读书能像他弟弟一样,文房四宝暂且不说,书包、书篓、笔筒、镇纸这些样样齐全。
要不是弟弟借住李家不大方便,大哥还想给整个书架呢。
不过家里的书架也已经摆起来,就是没几本书。
“这是徐伯送的,你两仔细些。”
沈家也送了好些纸,柏松自己又买了一些,回来前用油布细细包裹扎紧,一路风雨,能带回来可不容易呢,不过现在天阴着他不打算拆,等晴了拿出来晒晒再拆。
见两人抱着笔筒爱不释手,柏松挥手道:“赶紧去写课业,明儿我们要进林子,你俩要是课业没写完就不准跟着。”
明儿休沐,不用上学,小丰收还想着明儿傍晚写课业,他本来就是能拖就拖的性子,现在一听要进林子,笔筒也不看了,爬上椅子掏书本。
柏松他们说的进林子,都不是村外河边那片树林,而是山上往里走的林子,村里人去那打柴都得三五个人搭伙一道,寻常没人敢一个人进。
小孩子也被盯着不能去,里面不仅有豪猪,说不定还有狼呢,家里大人时常拿那地儿吓唬不听话的孩子。
可小孩子的好奇心不是大人能理解的,小丰收也对山上的林子好奇的很,现在有机会进去,自然不愿意错过。
柏青没啥感觉,不过他知道天晴了四哥、二哥他们要回去,想着趁现在跟人多亲近亲近,便也安心坐下写课业。
上南坡村人不大敢深入的林子,对白云岭众人而言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因着少有人来,他们才往里走了两刻钟,便不用再深入了。
挑着粗壮的大树爬上去,劈砍杈枝,可谓是修树打柴两不误。
大树低处的枝杈砍一砍,能保证树长得更高更直溜。
手腕粗、大腿粗的杈枝掉下来,稍微劈砍一下方便拖回去。
一群人动静大,惊得鸡飞兔跳。柏松带着弟弟和小丰收在草堆里找山鸡窝掏蛋。
见兔子多,有人手痒痒了,循着草地上的踪迹去捉兔子。
出林子时,太阳正当头,暴晒之下,能隐隐瞧见地面蒸发的水气。
上南坡村人见他们又是扛粗木,又是背细枝条,柏青、小丰收手里还拎着兔子,心里羡慕极了。
“有田家的柴棚都放不下吧。”
“还有兔肉吃,也不知换不换?”
“山里人就是野,进林子一点都不怕。”
“人怕啥呀,就在山里住着······”
路过谢家时,柏温捡了两根粗木一捆细柴放在门口,对谢松道:“你送进去,跟阿铮说说,明儿一大早回。”
转头对小堂弟,“分两只兔子给阿铮家。”
一路走来,柏青、小丰收拎着兔子昂首挺胸,很是得意,早有他们的同窗看热闹,从村口一直跟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