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疆七彩沟地区,这里遍地是壮观的连绵起伏的岩石,绵延不绝的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大火在熊熊燃烧,火舌时不时的从地缝里蹿出,岩石也被烧得通红。
任何人看了都得惊呼,都以为西游记里的火焰山是编的,没想到在现实中真的存在。
可是燃烧的是地下的煤,往外发散的是各种有毒气体。
办公室里,七彩沟灭火项目组在讨论如何给七彩沟灭火。
有人先介绍七彩沟大火的基本情况。
根据《边疆地方志》记载,早在一八七四年,地面的裂缝就往外喷火,这场大火燃烧了八十五年,大概有一百八十四万平方米土地在熊熊燃烧。
这火是怎么着起来的。
七彩沟一带有丰厚的煤炭资源,清朝时很多煤商跑到这儿挖煤,小煤窑着了火,火扑不灭,越少越旺,把附近的煤炭都点着,岩石都烧红了。
这一带本来就干旱少雨,气候干燥,煤炭里又有硫磺,再加上夏天气温经常能达到四十二度,煤炭很容易着火。
煤层自燃也可能是起火的原因之一。
大火每年至少烧掉一百七十余万吨煤,还要排放十点八吨有毒气体。
被烧毁的还有周围的植被,附近矿区无法开采不说,大火燃烧还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燃烧产生的粉尘跟有毒气体对动植物都造成严重危害,附近的百姓只能搬家到远处。
燃烧过的地面还会发生了大规模塌陷,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煤层中的各种物质经过燃烧,产生大量的碱性、酸性化合物,导致地表跟浅层地下水被污染。
清朝组织过地方官去灭火,但当时技术水平落后,火并没有被扑灭,甚至越灭越多。
灭火工作交给部队来做,边疆军区司令都来参加会议,这就说明国家有多重视这项工作。
司令让人分发报纸,并说:“现在是新华国,清朝灭不了的火,我们一定能够完成。你们看外国这报纸咋写的?”
众人轮流看报纸,英文报纸他们大多数人看不懂,但又翻译版给他们看,新闻报道从国外大火写到七彩沟大火,国外媒体断言,燃烧了八十多年的火,清朝灭不了,新华国也灭不了。
每个人看了报道都会被字里行间轻蔑的言辞激怒,这报道哪是单纯的写大火啊,这是国外通过媒体在打压新华国,试图用舆论战让华国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崩溃瓦解。
“同志们,新华国把火灭掉,如果顺利灭火,一定能够提升民族自信心,提高国家国际地位,让各国都能看到我们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司令的声音慷慨激昂。
打再多的鸡血也无法抵消灭火难度,等到讨论灭火策略环节,项目组直接负责人艾买提师长才说:“灭火难度很大,煤层经烈日暴晒和氧气接触,很容易着火,夏季温度达到四十多度,缝隙最容易往外冒火;再加上煤田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有毒并且容易爆炸。
最大难题是一百八十多万平方米土地都在着火,灭火肯定需要用到水,边疆这两天干旱……”
艾买提师长硬着头皮往下说:“我们上哪弄水去,往七彩沟拉水得花多少钱?拉水拉少了吧杯水车薪,我们现在也没能力拉太多水。”
艾买提师长觉得头大,没有拉水的卡车,没有水,即使这两样都有那得花多少钱?国家现在根本就拿不出钱来灭火!
他们只有战士可以用,但光有人也灭不了这地火啊。
司令说:“国家让你上战场,肯定会给你□□,水的问题能够解决,你们知道咱们国家有个国宝吧,那姑娘会下雨,你们去联系她沙漠种植研究所找温淼同志,把她请过来,下雨把火浇灭,根本就不需要拉水。”
众人:“……”
会下雨的姑娘的事情他们多少听说过一点,但没亲眼见过,都觉得这是个很夸张的传说,现在从司令嘴里说出来,突然觉得确定是事实并且离他们那么近。
不需要拉水的话那不就简单多了!
艾买提师长顿时觉得有了希望,喜上眉梢:“温淼同志真能帮我们灭火?”
司令也没见过温淼下雨,但他语气非常肯定:“对,沙漠种植基地粮食产量那么高,一直都是她在下雨,她还给各处干旱、高温的地方下雨,把她请来,大火肯定能灭掉,考虑她带来的雨水,你们制定灭火策略。”
远在两千公里之外的温淼还不知道她又要去执行从未经历过的重大任务,她在正常工作生活,只要在种植基地,她就是全体人员里最轻松的。
——
吃过晚饭,温淼跟周燕子要把饭盒拿回宿舍,带上书本去打谷场边上的夜校教室。
“我去找陶所长,你把数学课本帮我拿一下,就在书架边上。”在路口分开,秦耕边把饭盒递给他边说。
温淼接过饭盒,很痛快地答应:“好。”
回到宿舍,先背上书包,再去秦耕屋里拿书。说是书架,其实就几块木板钉在一起,简陋的不得了,温淼很快找到数学课本,不过拿书的时候书架摇晃,几本书都滑了下来,“啪嗒”几声闷响,温淼低头,视线被一把精致的梳子吸引。
她赶紧弯腰捡拾,自言自语:“多亏没摔断。”
梳子是夹在书里的,温淼把书重新放好,注意力却放在梳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