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综历史同人)编造心声,从秦皇汉武开始(152)+番外

作者: 故国有虞 阅读记录

反正后人对此,并没有一个定论。

当然,有鉴于同吕雉绑定的系统早已经不再是曾经的系统,等到吕雉腹中孩儿出生,给出的奖励居然是三十万重骑兵什么的,便显得似乎是如此的合理......?

个鬼哦!

一个冷知识,巅峰时期的蒙古帝国,所拥有的骑兵亦不过二三十万。

就这,还不是重骑兵。

所以......

我还争权夺利猥琐发育个鬼哦!

想必这朝堂的诸公、这天下的百姓,甚至是她那便宜父皇,都是很乐意给她披上一件黄袍的吧?

事实确实是如此。

到这种时候,性别已经不再重要。

当三十万重骑兵出现的那一刻,吕雉便是整个赵宋王朝当之无愧的女皇!

至于官家,不好意思官家已经连夜拟好诏书,退位为太上皇。

后周世宗与太/祖皇帝未曾完成的大业在吕雉的手中得到完成。

被便宜爷爷真宗皇帝降低了逼格的泰山因为吕雉的到来和封禅,重新被拉回了逼格。

契丹人?党项人?女真人?

不,请叫我们汉人。

女皇的目光望向了这片土地之外,这是大秦时空内,帝国的脚步所征服过的地方。

不仅仅是陆地,还有海上,还有那殷地的遗民。

这是前无古人且无可争议的女皇。

还有一个番外,二凤穿越成扶苏,然后开政哥穿西游

第85章

番外六

番外六

“长公子,您请接旨吧。小的我啊,还等着去复命呢!”

李世民在一阵阴阳怪气的声音中睁开双眼,脑海中属于原身的诸多种种记忆交织,并最后定格到一张明显不怀好意的面庞。

几乎只是弹指一瞬间,李世民忽然便明白自己现在所处的时间段。

恰是始皇帝于沙丘行宫当中暴毙,赵高及李斯矫诏,使扶苏自杀之时。而李世民现在所穿越的身份,便是公子扶苏。

那位于历史之上自杀了的可怜孩子。

对此,一向秉承着李唐皇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优良传统的李世民表示,再没有人比我更懂得如何解决皇位继承问题。

没有人。

赵高和李斯这俩货不就是想要占据先机,逼死扶苏这倒霉孩子,扶持胡亥这么个没人性的小畜生即位吗?

虽然在原本的历史时间线当中,这俩人成功了,但从这一刻起......

要知道,现在站在你面前的可是一手开创了玄武门继承法的天策上将、太尉、司徒、陕东道大行台、益州道行台尚书令......

咳咳,你只要知道,始皇帝在成为皇帝之前是秦王,李世民在成为皇帝之前同样是秦王,这秦王继承秦王的皇位,很合理吧?

更不必说,这次的李世民头上可没有什么便宜大哥的存在。在当世以及后世的很多人看来,只有他李扶苏,方才是皇位最正统最可能的继承人!

再说了他这可不是非法入境,而是同某人打过商量打过交道的。

大家都有美好未来。

既然是如此,李世民又有何可惧?

当然是拨乱反正肃清奸逆解救生命于倒悬啊!

“接旨的尚且不急,这诏书的真假,且先叫孤辨认一番。”

想通这一点的李世民笑容灿烂,全然不见半点的悲戚以及长公子平日里的温润。直叫那传旨的内侍心头猛跳,暗中思付,这长公子莫不是疯了不成?

只是内侍本就是心头有鬼,所想的亦是快点将事情解决,而后回去复命。

自然是不愿意叫李世民查验真伪的,然而一旁的蒙恬虎目微瞪,内侍心头惊骇,自觉或不自觉的,便叫李世民将那诏书自手中抽走。

“噫,孤怎么看着这诏书有假,这印玺分明非是父皇的印玺所加盖?”

这厢,内侍正强作镇定,自行安慰自己,便让他们看吧,又能看出什么花来。忽然便听到李世民仿佛是夸张且惊奇的言语传到耳中,一时间不由得汗如雨下,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开口:

“怎会有假呢?怎么可能有假呢,这明明......”

隐隐然之间知晓了几分真相的内侍心神大乱,不由自主的便凑上前来,而后......

大好的头颅飞落,热血喷出,将那一面诏书污染。

内侍的头颅滚落到地面。

整个营账中一片沉寂。

便连本就对此事存有着那么几分疑虑,并不愿坐以待毙,却又担心长公子仁慈,恐会相信了的蒙恬,亦不由得瞳孔地震目光呆滞,万没想到这般变故。

然而李世民却面不改色心不跳,一脸灿烂的笑意。

举了举手中的诏书,对着蒙恬招手道:

“蒙卿你且来看看,这诏书对与不对?是否如孤所言那般,乃是经由这叛贼伪造?”

向来温润如玉的长公子持刀而立,站在那血色之间,仅仅只是一个目光一个眼神,便足以叫人心折。

想到鲜衣怒马少年郎,想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诸多种种美好的词汇。

但从那眼底,蒙恬看到了勃勃的野心,看到了想要改变这个世界的野望与智慧。

这是此前的长公子身上所不曾出现过的姿态,是......是什么呢?

莫名的,蒙恬想到了那神人一般立下前所未有之功业的帝王,想到了长公子来到此处之前,君王密信里对自己所说出的言语。

那是一个帝国统治者对自己继承人的深切期盼。

同时亦是雄才伟略的帝王对自己身后,种种蓝图和国策的展望。

于是蒙恬在短暂的恍惚之后回神,大步至于近前,自李世民手中接过那染血的诏书,而后装模作样的查看一番,皱着眉头给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