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禹州!你皇兄都在,有得你什么事,还大肆驱散百姓,这事你皇兄不会做吗!”
一旁立着的太监越发低下头,噤若寒蝉。
宋听檐眼中浸了滚烫茶水,眼中视线已被烫得模糊不清,他低声轻道,“父皇,是觉得儿臣这样做也错了吗,儿臣该眼睁睁看着百姓死伤才对?”
皇帝伸手指来,扬声怒斥,“你就是错了,禹州便是泛滥成灾也轮不到你,你皇兄自然有办法,由得你越俎代庖,去出这风头,目无尊长的东西!”
宋听檐未言,呼吸却未静,他缓缓眨眼,眼眶渐红,眼底微湿,不知茶水还是旁的。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受宠的孩子,即便做什么都是错的,要偏心自也有一万个理由,做对的便也是错。
他想寻一个不受宠儿子的错何其简单?
宋听檐默然不语,滚烫的茶水烫红了他的额间,顺着下巴滴落而下,被砸的青痕越发明显,“父皇。”
他慢慢抬头,一半脸颊已被茶水烫红,他声音极慢,“儿臣有何能耐让朝臣替儿臣说话,当初雪日之时也不过只有先生怜我,四处奔走,并没有朝臣愿意理会儿臣……
父皇,儿臣生母是宫女,是孤女,那年儿臣年幼,她雪日早亡,儿臣如今除了父皇,怎还会有旁人……”
皇帝自然是迁怒,闻言自也觉得对不住,倒也顺气了些,毕竟他心中清楚,宋听檐根本没可能笼络朝臣。
他的人也不是摆设,倘若他真有笼络朝臣的心,他早就杀了此子,之所以留着这个慈宁宫养大的儿子,就是因为他安分懂事,从来没有争位那个心。
皇帝见他不声不响端正跪着,自也出完了气,复而坐下,太监见状连忙重新端上茶盏。
皇帝端过茶盏,拿着茶盖轻轻刮过茶盏中的茶叶,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一般,又慢慢问,“太子之位,你是何想法?”
这问题极难回答,宋听檐若回答有想法,那便是有这野心,皇帝如今已疑心至此 ,说不准转念一想就会觉得他这个想要做太子的,说不准盼着他这个父皇死,好登上他的皇位;若说是毫无想法,那这样的人又岂能做太子,毫无长志!
怎么回答都是错,皇帝永远都不可能满意。
“儿臣认为,父皇要立谁为太子,他便必须想做太子,无论他心中如何想,若其没有想做好太子的心,那宋家江山岂不要改名换姓?”
这回话可谓是极有分寸,既有主见也有想法,还不怕得罪他,甚至是颇有冒犯,反叫皇帝不反感,倘若是百依百顺,说些好听的,他自然听得出来有没有说真心话。
皇帝看着他,冷哼一声,“倒是能言善辩。”
“儿臣不敢,是心中所想便直白说出来,不敢有隐瞒。”
皇帝听到这话倒没有再开口说什么,只是看着他许久都没有开口,殿中气氛如头悬利剑,叫人不安到无法呼吸。
长久的跪伏在地,宋听檐的双腿早已失去知觉,再这样跪下去,这腿便可以不要了。
只是皇帝却没有开口让人起来的意思。
宋听檐跪在殿中,面上茶水已干,额间却是汗湿,面容苍白,跪得越发艰难。
皇帝看着宋听檐许久,才慢慢开口,话间却叫人更加不安,“朕问过夭先生,她对你做太子一事并不是很认同,你这几日便先留在宫里罢,朕随时唤你。”
如今这般形式困在宫中如同等死,皇帝杀了这么多人,越发喜怒无常,离他越近便越危险。
他话中也明显,当初雪日,夭枝替他奔走,不惜一切代价救他。
如此救他,如今却并不赞同他做太子,自然是觉得他有问题,皇帝如今因为分布图对夭枝很是看重,又怎么可能想不到这些,自然会看重她的想法?
这终究是应了旁人的话,此番终究会后悔。
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宋听檐汗湿眼睫,闻言慢慢闭上眼,唇角微弯,渐染自嘲之意。
第60章 你预知这些事,会得到惩罚吗?
春日细雨绵绵,连着几日越发潮湿,初春的寒意更甚。
夭枝从朝堂上下来,宋听檐被叫进宫中已经两日没有消息。
种种迹象表明,皇帝并不相信宋听檐,即便没有证据,他可能也会因为自己的疑心多添几分猜疑。
若说朝臣们处境危险,但他们不多言便不会死,可宋听檐不一样,他如今即便不说话,不做任何举动,那也是刀尖悬于头顶一般,命悬一线。
他和宋衷君不一样,宋衷君终究是皇帝一手带大,亲自教导,皇帝再怎么狠心,也下不了手,他甚至会为废太子找理由,便是被外戚迷惑了心智,一时糊涂,否则怎会还将他好好关在宫中,留着性命?
可宋听檐,皇帝从未偏向过他一次……
夭枝忧心之际,老大人不知怎得,几次三番在朝堂上针对宋听檐,他的话在京都传了又传。
太子被废,宋听檐渔翁得利的传言越演越烈,议论越盛,皇帝听多了自然越加猜忌,连身旁伺候的宫女太监都不知杀了多少。
情况越发焦灼,这样杀下去,早晚要杀到宋听檐头上。
皇帝如此阴晴不定,说不准下一刻传来的便是赐死二字,等她知道消息又如何来得及?
夭枝站在屋中,看着外头连绵不断的雨丝,终是提起笔。
老大人早年受贿,他官职甚高,早已金盆洗手,并且按照他在凡间的命数而言,此事并没有被人发现,因为他藏得极为隐蔽,倘若不是她,是永远不会有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