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欢喜聚(263)

作者: 七月还没来 阅读记录

喜月想起外祖家,也是没个音讯,娘心里何尝不惦记。

要是自已是个男儿身好了,就可以去寻他们。

女子身份行走在外不便,纵使有心娘必是不肯的。

或许等手头上的事忙完,或许等成亲后……。

喜月心想一定替娘寻到外祖他们。

杨应和听着沉默,去年里答应喜月回乡看爹,手中活做不完,想来是回不成了。

人一旦离乡,想再回去太难了。

第234章 心要化了

不管心里存着多少对生活的无奈,每当鸡鸣声起,农人便会起床,开始一天的忙碌。

便是农闲,个个也不是真的闲着,早起浇菜,打猪草,喂鸡。

用过早饭去地里,再是农闲,地里也能找出活。

庄稼种下去到收,每一时段都需得农人精心伺候,补苗、浇水,施肥,还有要除草。

除非粮食收到家,冬天下雪后才能彻底闲下来。

妇人趁闲做鞋,或是补衣,改衣,总之手中活不停。

不再种地,赵春兰每日去镇上,帮不上大的忙,但待在铺里,她觉得安心。

在家里闲着总担心不停,不如每日来回,不过走些路,对乡下人来说,已是过的极轻闲。

多的是妇人大着肚子做农活,更有孩子出生在田间地头。

为此村里妇人没少说闲话,说她怀孩子都比别人娇贵。

一个外来乡下户,还当自已是原来的镇上人家呢。

酸话说了不少,实则心里是羡慕嫉妒,谁不想被男人这样疼着?

大着肚子做活的苦,她们最是清楚。

越是这样,心里越是不平衡。

人人都一样,也就不觉得苦了。

看赵春兰怀着身子享福,对比太明显,有些人难受的不行。

心里泛酸,说出来的话便很不中听。

可惜赵春兰早去晚归,听不到这些闲话。

男人要不是服役去了,相信不少人家要闹着吵嘴。

同是早出晚归的还有宋腊梅,卖茶水钱挣的不多,但整人精神起来,脸上笑也多起来。

习惯家里热热闹闹,她们不在,杜巧娘都有些不习惯。

这日便推车带着阿圆,淑惠和圆月来了镇上。

小娃黏娘,淑惠看到宋腊梅待在茶棚不肯进院,铺里不忙,喜月就帮着在旁边看她和圆月。

宋腊梅煮着茶,眼睛盯着小娃们,面上笑意不断。

郑婆子听着热闹,摇着蒲扇走过来,冲杜巧娘笑夸道:“你们家女娃长的都齐整,以后都能找个好夫婿,你有福气嘞。”

乡下人家小娃带的不精细,地上爬,土里钻来钻去,大人不去理会。

多是晒的黑黢黢,身上衣服更是破破烂烂,甚至不穿。

家里这几个小娃出生就有专人带,个个养的白白胖胖,身上衣裳干干净净,看着自是喜人。

与镇上的孩子并不差什么。

郑婆子眼睛盯着淑惠,露出笑来:“这么可爱的大孙女,多招人喜欢,有人呐偏不知珍惜。”

杜巧娘笑笑没接她的话,喊着两个奶娃子不能去路上,小心被拐子拐跑了。

日头升高天渐热,茶棚开始上人,喜月哄着小娃去铺里吃糕。

郑婆子摇着扇子跟上来,说起唐家来。

“明浩那孩子就是想不开,做坏事的是他大伯,又不是他爹,到处去打听还不知道去了哪,茂生夫妇伤心的不行,眼睛都要哭瞎。”

“唐老头带个两个大孙子去了县里,老二两口子只顾找儿子,唐婆子撞个半死全要大儿媳妇伺候,这大儿媳妇也真倒霉,要换我,想死的心都有了。”

“听人说她大儿媳妇闹着和离呢,公公做这样的事,她没脸见人了,当天就带着孩子回娘家去了。”

喜月没吭声,欢儿回了句活该。

唐家的事毕竟跟郑婆子没甚关系,摇着扇子离去,和人闲话起淑惠多喜人。

她就是成心故意的,就是要李婆子听着难受。

镇子不是很大,闲话由镇西传到镇东要不了多少时间。

豆腐卖完,李庆有想去看看淑惠,又想起宋腊梅让他离远点。

过去必是遭白眼,他有些犹豫了。

李婆子同样起了心思,听人说孙女小嘴很甜,说话伶俐,就想见一见。

去村里她舍不下面子,既然在镇上,听说了自该去看看。

她一个人有些不自在,原想叫李老爹一道,刚巧二闺女李来弟过来送菜,喊着她一起。

家里一摊子事,李来弟对这个侄女没有多上心,此时有些愧疚。

道:“我这个二姑总不好空手去,她周岁没送什么,扯块布带着吧,多少是个意思。”

她还没分家,日子过的紧紧巴巴,又是在眼前来的勤,李婆子疼她多一些。

回屋揣上钱:“布钱我出,就当是你送的,我买两包糖块,杨家是做糕的又疼娃,糕肯定不稀罕,再买几个甜瓜带上。”

娘俩挎着篮子有商有量朝外走,李庆有抬脚想跟上。

李婆子回头斜他一眼:“你就不用去了,人家未必想看到你。”

李庆有脚一顿,面上讪讪。

李老爹看着直摇头,喊他去做活。

喜月午睡一会起来,还在迷迷糊糊间,看到李婆子拎着布和两个油纸包进来了。

她身后李来弟拎着一篮子甜瓜,堆的满满的。

瞬间精神起来,扬起笑:“大娘来了,快屋里坐。”

欢儿很有眼色的去替宋腊梅看茶棚,叫她来院说话。

宋腊梅有些不情愿,但刚刚李来弟笑着说来看淑惠,她也不好说什么。

摘了围布把茶摊交给欢儿,深吸一口气进去院里。

上一篇:错撩未婚夫兄长后 下一篇:浮世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