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欢喜聚(29)

作者: 七月还没来 阅读记录

惹得宋腊梅抿嘴笑。

“那会让你好好跟人学绣活,你要偷懒。”

喜月撇嘴:“那会也没想着用它赚钱啊,只想着够用就行。”

“绣这些天才绣出三张,想靠这挣钱,难了。”

叹一声,喜月皱起眉头。

“我要是男娃就好了,还能跟大哥学做木匠。”

咬着唇,她突然问道:“娘,我记得你好像说过有做糕点的天分,但是因为外祖传男不传女,没正格的跟着学。”

但,她还是会做糕,毕竟从小耳濡目染。

以前还动手做过给她吃。

提起这个,杜巧娘想起爹娘:“他们落户必是还做这一行。”

“那以后想找他们不就容易多了,打听一下有没有杜家点心铺。”

喜月说回正事:“娘,你能不能教我做糕?”

杜巧娘盯着她看:“咋,你想开点心铺子?”

“我这不是想挣钱嘛,以前外祖家在同一个镇子会抢生意,现在又不用担心。”

“做糕哪是件易事?要学的多着呢,你行吗?”

喜月猛点头:“只要挣钱我就行。”

欢儿笑出声,杜巧娘也笑起来。

“娘你答不答应嘛?”

“这哪是想做就能做的?要石磨、糕模、各种材料用具。”

“你别乱糟蹋钱。”

喜月不服:“哪里就是乱糟蹋钱?凭什么我还没做,你就觉得我不行?”

“我是你娘,我说不行就不行。”

“我说行就行。”

母女两个还没争论出个结果,就听到有人敲院门。

喜月问着谁啊去开门,就见外面站着两个眼生的中年妇人。

“大娘,你们找谁?”

一个团脸的妇人笑笑:“我们是过路的,想讨碗水喝。”

喜月进屋去端水,再出来就见瘦长脸的妇人朝院中看。

“她们是你姐姐?”

不知道她们为何这样问,喜月点点头,没吭声。

两人把水喝下,向她道谢。

又朝院里喊:“谢谢啊大妹子。”

喜月就觉她们奇奇怪怪的,也没多想,又去缠杜巧娘。

杜巧娘来回就一句话:“不行,要置的东西太多。”

夜里用晚饭,宋常贵就觉得家里气氛又变得微妙。

饭桌上很安静。

问腊梅才知道娘俩闹别扭了。

“因为什么事?”

宋腊梅一五一十道来:“喜月想赚钱,就想到做糕点,娘不同意,说置东西要花很多钱。”

“都要置什么东西?”

“娘说石磨、做糕的模子、筛子……反正说的挺多的。”

宋常贵问完没有多说什么进屋去了。

杜巧娘压根没把这事放在心上,是喜月单方面闹别扭。

她吃完晚饭招呼都没打一声,就回了西院。

洗漱后躺在草褥上气愤道:“太小看我了。”

又拉着欢儿说:“看看伸手朝人要钱难吧,这还是亲娘呢,换别人不是更难。”

“没银子什么事都做不成。”

她说完突然坐起身,去摸包袱里的银手镯:“把这个换成钱置东西,我倒看她教不教。”

欢儿忙拦下她:“你别冲动,这是你出生外祖给的,要留念想。”

喜月苦着脸:“那怎么办?要不我们打柴去卖吧。”

“反正,这事我一定得做成。”

欢儿就问:“你真觉得自已一定行吗?”

“置一套东西可不少钱,娘担心的也有道理。”

喜月一下子没了言语。

“你还是再想想吧,别一时冲动。”

此时,宋常贵也在劝杜巧娘:“石磨就是不做糕,自家也能用。”

“模子那些,你也能用,做一次给我吃行吗?”

杜巧娘不为所动:“你就纵着她吧,这家里日子还过不过了?”

宋常贵交老底:“这些年我也存下一些银子,有个八两多,那些东西顶天花二两多。”

也不是不能承受。

杜巧娘依偎在他怀里:“我怕腊梅心里有想法,也怕外人说道。”

顺着她的长发,宋常贵道:“日子是咱们在过,外人说什么不重要。”

“我了解腊梅,她不是个小心眼的人,若真做成这门生意,说不定她以后也沾光。”

杜巧娘还是下定不了决心:“再看看吧,万一她是头脑一热才起的想法。”

一连两日喜月用过饭就回西院,一句话也不跟杜巧娘说。

以示自已的决心。

杜巧娘也不主动搭理她,倒要看看她这回的决心有多坚定。

苦了宋腊梅,家里一下子冷清下来,她还有些不适应。

这天半晌午,拿着针线活正要去西院,迎头走过来一个穿红的婆子,捏着个红帕子。

她对这人并不陌生,是镇上的赵媒婆。

村里人说亲,多是她来说相。

只是,她咋来了?

走错了门?

赵媒婆一见她就上下打量起来,然后笑着说:“果然标致。”

有些惊慌,宋腊梅喊杜巧娘出来。

听是要给腊梅说亲,杜巧娘去西院,使唤欢儿去地里叫宋常贵回来。

第26章 打听李家

徐氏携宋常贵一道进来,赵媒婆就笑着道恭喜:“这可是门好亲事。”

“镇上卖豆腐的李家,三个闺女都已经出嫁,家中只得这一个小儿子,今年刚十七。”

徐氏笑着与她搭话:“他家怎么看中我们腊梅的?”

赵媒婆就问:“这姑娘前几日是不是走亲戚了?刚巧他去姐姐家,说在李家庄看到的。”

大姑父家确实在李家庄。

这就对上了。

宋腊梅只觉不可思议:“那日我也没遇见什么人呀?”

上一篇:错撩未婚夫兄长后 下一篇:浮世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