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聚(360)
葛天冬已十八,等回乡归来,冬月或腊月便把婚事办了。
腊月生意好,喜月心里是想着冬月办,不耽误挣钱。
毕竟还欠着外债呢。
长辈们还在商量,她也不好开口,只拿眼去看杜巧娘。
知女莫若母,杜巧娘心里明镜似的,面上憋笑。
左右都要嫁,不差这一个月,也就往冬月上面说。
欢儿比她大几个月,要赶在她前面出嫁,此时已八月,可以准备起来了。
一下子嫁掉两个闺女,杜巧娘生出不舍来,说着说着满是感慨。
宋常富在隔壁桌听着,趁机提了出来:“要我说,你们就迁到咱的村子里来,大家凑在一块过日子。”
“应和家旁边还有空宅地,我给你们划一块,到时带孙子也好,做其他事也好,都能有人支把手。”
“叔你做工回来方便,大妹子地就不要种了,过个年把就要带孙子,家里不缺地里那点出息,喜月他们也能安心读书或是做生意,岂不是都好。”
葛家四人都没料到他会说这话,更没想过这回事。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不知该如何答。
葛娘子在心里寻思一回,就觉得哪不对。
后一想想,这不就是入赘吗?
这不好吧?
哪有成亲,全家迁去女方村里。
虽说提议的挺让人动心的。
但她不想被人说入赘。
显然,葛老爹也想到了,干笑两声,后道:“好是好的,但难免有闲话啊。”
他向来说话直,且是自家人面前。
便有甚说甚了。
葛天冬倒无所谓,他对这个村子没多少好感,以后要去县学,近几年怕不会在村里住。
还是看阿爷和娘他们的意思。
站在喜月的立场,他是赞同的,成亲后生儿育女,还要管着铺子,自然是住的越近越好。
宋常富既然提了,自然想要促成,出言相劝:“跟孩子们幸福相比,闲话算什么?”
“这事咱可以慢慢来,又不是一下子就要你们搬过去,等小孙子生出来,你们在村里住着,喜月在铺里是不是不方便?搬过去是照顾孙子嘛,别人还能说啥?”
“你们放心,咱们那村里人不像这村的人长舌喜欢讲人闲话,欢迎都来不及,还还会乱说乱嚼?”
徐氏就想到他先前眼珠子乱转,怕是打的就这主意。
还别说,这想法挺好的。
弄个秀才在村里,外人说起来可不就有面子。
于私,教导家中小娃也方便有益。
最高兴的应是杜巧娘,闺女在眼前,嫁出去跟在娘家没区别。
她抬眼去看杜巧娘,果然一脸期待。
喜月抿嘴暗笑,暗想道宋大伯是真厉害,真会算计。
不过这算计,她还挺喜欢的。
杨应和、赵春兰互望一眼,不得不说宋大伯这提议很得杨家人的欢心。
一大家子凑在一起热热闹闹,总比四分五裂的好。
既是要慢慢来,葛老爹不急着应下,笑道:“咱都是为子孙活,以后怎么方便怎么来。”
宋常富扬笑,真等到那天,必是如他愿,端起酒盅:“叔说的对,咱都为孩子。”
喜月抬头,对上杜巧娘笑脸,挑眉笑了起来。
乐乐呵呵吃了饭,半下晌才离去。
路上杜巧娘把宋常富夸了又夸,直夸得他洋洋得意,嘴角合不拢。
程望走去欢儿身边,小声道:“回头我让原大哥带着媒婆上门商议婚期。”
欢儿点头,两人小声说些章程和想法。
程连笑的一脸满足,暗想道以后成亲,定也要选这样齐心和睦的人家。
第321章 坐船归乡
中秀才能免三十亩地税,葛家开的荒地仅四亩,宋常贵六亩田地和杨应和二亩地挂名上去,也只得十二亩。
商议后把宋大爷家的田地报上去,暂时挂在葛天冬名下。
交税验粮极是麻烦,一方省事,一方得利,算是两全其美。
转天葛天冬来到镇上,签路引顺道把此事办了。
因是秀才身份,文书丝毫不敢怠慢,客套着就把俱事办齐了。
头回享受身份上的便利,体会功名之身带来的好处。
葛天冬终是明了为何读书人皆削尖了脑袋想做官,人上人的滋味确实妙不可言。
翻看历书,八月初五是好日子,宜出行。
只剩两日,杜巧娘急匆匆帮喜月收拾行李。
秋裳薄袄子,夹棉的坎肩,换洗的里衣、鞋子等小物。
油纸伞、药丸子、盖的被子,路上小食、干粮。
事无巨细,样样经她手装在包袱里。
碎银子贴心缝在衣角、腰带各处,就怕有个万一。
世道太平,仍是不放心,千叮嘱万交代,万事且小心。
这些杂事有她打理,喜月把心思都放在铺子里,清乐坊上个月的账目理出来,到时让程连陪欢儿过去结糕钱。
因将要过节有几家订了中秋宴糕,桂花糕点一一列出来,做是不用担心,欢儿样样都会。
再说有杜巧娘留下,到时免不得她坐镇。
中秋团圆饼已接了些单子,让欢儿看着安排,做不过来该推的就推,别强接再把人累坏了。
钱是赚不完的,身子紧要。
欢儿样样事都不担心,唯一怕的就是记账,字她倒是认得,写也会。
只是长久不动笔,已是生疏。
样样事安排下去,喜月扯着欢儿有些歉意说道:“按理说,你也该回乡祭拜,眼下实在走不开,只能等来年。”
欢儿笑笑,并未多想在意:“阿奶在逃难路上过世,那时我昏昏沉沉,连个大概位置都没能记下,爹和阿爷早早过世,我是丁点都不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