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俗情(43)
见有人出来,老头赶紧将挑子撂下,从兜里掏出一枚“草里金”放在掌心,“小姐们掌眼,看这个做得巧不巧,只要一两银子。”
静临看过去,果然是一枚须翅皆全的闹蛾,外面裹了层松脂,很是别致,只是不知为何卖得这样便宜。
那老头仿佛能看透人的心思,苦声道:“拙荆害了中风,瘫在家里不能动弹。小老儿急着换钱买药,就打算将这些存货都贱卖了。这两大挑子都是消寒花,一文钱三个,要的多还能再便宜。让我闺女挑进去,小姐们好好看看?”
话音刚落,他那闺女就上前来挑担子,很吃力的样子,倒也挑起来了,不由分说便往院里走。
静临总觉得哪里怪怪的,来不及细想,便出声道:“今儿不方便,改天吧。”
那妇人停住步子,细声细气道:“真不看看吗,明个我和我爹可不一定来了。”
“要不让她进来吧,咱们先看看再说。”
静临却坚定地摇头,“天色不早了,又不是什么着急的东西。”
那妇人还想再说什么,银儿也上前道,“你们走吧,我家要关门打烊了。”
“行,”她倒活泛,也不生气,说话还是细声细气地,“爹,咱们走吧。”
老头“诶”了一声,过来接了担子,父女两个慢慢悠悠地,又摇响惊闺,往卢昭容家那边去了。
静临看了一会,收回视线,“不早了,我也回了,你们俩把门闩好,不认识的千万别开门。”
银儿点了头,和翠柳两个将她送到前门,“回去吧,我俩看着你。”
“嗯,等干娘回来,别忘了我说那事。”
银儿和翠柳对视一眼,齐声笑道:“忘不了!”
第21章 误入闺房酒后乱心,官商勾结按图索骥
柳平去了学里,昨天的肉包子和煮鸡蛋还剩了几个,戚氏早上热了,用一个青花大海碗盛了,放到自己屋里的矮柜上,又回到灶房下黄芽菜素面汤。
静临到堂屋时,就见桌上摆着一搪瓷盆子的热面汤,外加一碟凉拌白菜帮。
戚氏头不抬眼不睁,嘴努着像个尖尖的鸡屁股,正呲喽呲喽地往里吸热汤。
直到静临在她对面坐下,往碗里盛汤,她方才掀开眼皮,盯了一阵静临的手。
“你也盛点稀的,光吃干的对肠胃不好。”
静临的手顿了顿,将还没来得及落到碗中的一勺子面片又倒回了搪瓷盆子里。
“昨晚做了个怪梦,这会实在没胃口。”
戚氏停了嘴,一脸稀奇,好像是还不习惯静临与她拉家常,愣了片刻才接话,“啊,啥梦啊?”
静临蹙起两道细眉,眸子垂得哀伤,“母亲,我梦见大郎了!”
“啊?”
戚氏放下碗,又觉得自己的反应有些过度,似乎有失婆母威严,于是赶紧换上一副不大耐烦的口气,“梦见啥了就说,哪个堵你嘴了?”
静临不以为意,整个人仿佛萦绕在一股淡淡的哀愁里,显然是还沉浸于昨夜的梦境。
“昨晚我坐在镜前梳头,忽然就在镜子里看到大郎出现在我身后。我又惊又喜,想回头与他说话,可他却在镜子里对我摇头,我的身子一下子就沉了,果真回不得头,再看镜子,这才发现大郎一脸愁容,好像是很担忧的样子。”
“大郎他……过得不好吗?”
戚氏问道。
静临掏出帕子擦了擦眼角,“我也这么问了,我说,‘夫君,你现在好不好啊,你跟我说说,也好教我们放心。’”
“他怎么说啊?”
“唉!大郎一味摇头,什么都没说。可我看出来了,他心里揣着事呢,要不然也不能给我托梦。”
“唉!”戚氏重重叹了口气,声音也哽咽了,“定是在下面没银子花了!可怜我的儿!我这就去买些黄表纸和金银元宝,晚上给他烧了,也省的他受苦!”
戚氏倒不磨蹭,说着就要起身往外走。
瞅着她到了门口,静临又递了一句话追过去,“他是没说话,可是后来,他做了个奇怪的动作。”
戚氏又颠颠地回到之前,“啥动作。”
静临垂下眼睛,起身,学着柳茂的样子,“他就这么站着,脸儿朝南,指了指我,又指了指东边,不住地摇头。我着急呀,问他,‘大郎,你想说什么?’可你猜怎么着?”
“怎么着?”
“忽然间就起了一阵大火,我急得伸手去拉大郎,可是大郎眨眼之间就被那火焰给吞了,唉!”
“吞了?”戚氏怅然若失,自言自语,“咋能给吞了,这梦啥意思……”
静临微微摇头,“接着儿媳就惊醒了,原来是趴在妆台上睡着了,看窗外才三更天。再回到炕上,就再也睡不着了。怕吵了您休息,也没敢声张,就一直琢磨这个梦的意思,始终也没想明白,这才与您说了,想着和母亲一起参参。”
戚氏皱着脸,显然是将这个梦挂在了心上,想了会儿忽然看向静临,半笑不笑地问:“不会是你扯谎的吧?”
静临忽地站起身来,一扭脸儿,冷冰冰道:“举头三尺有神明!儿媳是最信神佛的,没事扯这种谎作甚!母亲不信,就当我没说。”
说完,气哼哼地回房去了。
戚氏被她抢白一顿,老大窝火,心里终究是信了,又呆呆地坐了半晌,依旧没想明白,“得了,明天去庙里问问罢!”
-
柳平袖着那枚淡紫色的荷包,始终心神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