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西游]开局给大圣直播西游记(204)

作者: 三钱明月 阅读记录

远远地便望见城外一处楼台平地高耸,上面一道明黄色身影,也正负手遥望过来。

三藏疾驰快马直奔而去,匆匆忙忙下马时滑了一跤,摔痛了膝盖,也顾不上揉,扶着楼梯扶手立即踉踉跄跄跑上了楼。

一声“陛下!”,君臣尽皆泪眼。

法师将十四年间事一一禀告,听闻诸国风俗人物,李世民立即招手叫来魏征,着他仔细研究派使者出使、开展贸易往来等事宜。

三藏又道:“经文亦已取回,乃是无字真经。”

李世民有些奇怪:“朕观云幕,上面说第一次取的是无字经,第二次才是有字经,御弟圣僧取来无字经,这是何解?”

三藏双掌合十,道:“无字经、有字经,皆是真经。只是如来认为我东土众生愚昧不堪,读不懂无字真经,只能以有字经传之。”

这话李世民在云幕上已经听过一遍,此时再听,依然仍不住愤怒地一拍栏杆:“我大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往今来英雄豪杰无计其数,圣贤尊者屡有其名,更不算那墨客文骚、匠人心巧,如何能以‘愚昧’一言以蔽之?!”

三藏俯身叩首:“诚如陛下所言。是故贫僧只取了无字真经,一则因我大唐人才辈出,贫僧不才,或可讲注一二,定更有来人皓首穷经,解其中真意。二则十四年间十万八千里路,贫僧历寒暑、越河川、遭妖魔、解人祸,方才粗浅敢言,有字真经未必一定正确,况且圣贤之言也需随时而变,不如以无字真经传我东土,其精神出自我大唐之千万民心,其骨肉传自我东土千年之文明,方可历久而弥新。”

李世民拊掌大笑:“好一个其精神出自我大唐之千万民心,其骨肉传自我东土千年之文明!!!就依御弟圣僧所言,朕已在大雁塔设好高台,以待讲经。”

望经楼下,听墙角的三人默默竖起了大拇指。

一个字,就是6。

钟声千响,回荡在高耸的大雁塔塔顶。

塔前是一座高台,台上一人身披袈裟,面容祥宁,周身散发着淡淡的光辉。若不是身在人间,几乎令人以为是佛子降临。

台下是数以万计的僧人,皆神色肃穆,排列齐整地趺坐地上,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犹如人海。

自那位高台上的圣僧西去取经后,大唐已经很多年没有这样讲经的盛况了。每位僧人都隐隐期待着什么,但又说不清到底在期待着什么。只听说他归来之后,自己悟出了佛法奥义,第一件事就是将枉死城外数万冤魂超脱,自此定下了“神僧”的基调。

一声清啸划破长空,众人仰头,看见一行大雁悠然地振翅飞过大雁塔顶。

三藏抬头,看见此景不由得微微一笑。

……

许多年后。

风雪漫天,大雪将月色遮成一片漆黑,狂风吹得檐下灯笼飘摇明灭,吹得窗棂吱呀作响。

一座不算新的禅房内,昏暗的烛台后,一位老僧胡须皆白,仍伏案奋笔疾书。从他挺拔的鼻梁和依然不失英俊的眉眼,能够想见他年轻时候的丰姿。

“呀”地一声,门发出喑哑破碎的声音。一只穿着石青色麂皮靴子的脚踏了进来。

来人是个女人,不过三十岁的年纪,未施粉黛却让人觉得娇艳不可直视。

她的身段极好,明明只是走路,总会给人一种翩跹如舞的感觉。她走至老僧的桌案旁,从托盘上拿起一盅白瓷盏放下。

“新熬的人参汤,尝一尝?”

老僧终于舍得抬起头,看见来人,不由得微笑起来:“说了不必费心,日日替我做这些花样。”

女人假装不悦,嗔道:“若是你肯爱惜一些自己的身体,我也不必如此。”

说罢,她一只纤手轻轻搭在老僧的手上,另一手轻轻抽出他手中的笔,笑眯眯看着他:“不喝完,可不许你再写了。”

老僧只得无奈一笑,倒更像是宠溺,拿起碗一饮而尽。

蝎子精笑嘻嘻地收了碗,只是出门后,望着满天的风雪呆呆地发了一会儿怔。

那一年的冬天特别冷,也特别漫长。

法门寺的钟声从正月十五响起,直到三月初三才停下。

皇帝罢朝三日,以为祭奠。甚至下令全国上下缟素一月,南北东西遍布白幡,当时有诗云“长街人不扫,白雪共幡飞”为证。

与此同时,三藏去世的消息从长安一直传到了灵山。

白色的灵幡从黑风山黑风洞首先升起,接着是黄风山黄风洞、车迟国、通天河、解阳山破儿洞、翠云山芭蕉洞、乱石山碧波潭、盘丝岭盘丝洞、黄花观、隐雾山连环洞、豹头山虎口洞、青龙山玄英洞。

长安城的西面有一座高山,山上松柏长年青翠,林间白鹤黄鹂穿飞。

山顶有一座并不算起眼的小坟墓,墓前只有一块无字碑。

只是墓显然是被人经常打理的,干净整洁,全无荒草。

此时墓前放着一盘莲子、一盘桃子、一束鲜花、一本手记、一颗明珠。

蝎子精站在一旁,她的身边立着三三和哪咤。

三三已经得道,不过迟迟不愿飞升,在人间修行,保持着二十岁左右的容颜不老。哪咤为了配合她,变成了弱冠少年的模样,两人望去郎才女貌,甚是般配。

三人身后是一排人。

孙悟空站在左首,胳膊懒懒地搭在一人肩上,笑嘻嘻对着墓碑道:“老和尚,徒弟们看你来了。”

金鼻白毛鼠用两根手指捏起他的手,提到一边放下。她摸了摸自己鼓鼓的小腹,感觉里面的小东西轻轻踢了踢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