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就是疏通江河一项,还是药火够使的情况下,光是派遣到各地的技术人员就要占多少了,这些技术人员不可能单打独斗吧,是不是得配两三个私盐队兼情报局的干员,把摊子在当地铺一铺,情况建建档?再把生产链条往上推一下,为了让药火始终够使,是不是要有人买矿石,有人投建新厂,有人进修物理化学?在专门学校把生产效率再往上提一提?
人才是永远都不够用的!因为需要人才的摊子并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乘法甚至是指数扩张,谢双瑶发现,随着领土的扩大,衍生出的事务也是呈现出恐怖的指数型扩张,而且她感受到的那种隐约的对抗感也更加的明显了——
她的眉毛很快就挑了一下,谢双瑶承认她有点被惊到了:“美洲黄金地?还挺敢想的啊……谁说古人不会玩来着?人家玩得可比什么极限运动都疯狂得多!”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从前,她只有一座彬山的时候,统治实在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基本就是谢双瑶把自己的思想往手下的脑子里塞,可随着地盘的一步步扩大,利益关系逐渐的丰满,买地从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进化成了一个小块——现在甚至可以说是中不溜秋,赶得上一个藩国大小……
当买活军开始真正地分润染指到天下大权时,谢双瑶发现,她的意志已经不再是领土上唯一的声音了,无数的利益关系和复杂的人□□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无意识、无明确诉求,却又完全无法忽略的,和统治者对抗的力量——
千百年前,儒家早已用他们的理解和比喻,传神地阐述了这一现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民如水,君如舟!大概所有的被统治者,总是会出于本能地和统治者进行博弈,这股博弈的力量最终形成了一股应力,让统治者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股应力的推动和滞涩,如何驾驭这股桀骜的力量,恐怕是所有统治者不得不修行的功课:
一味取悦应力,顺势而行——民粹,那国家基本就完蛋了,这应力必然是短视的,自私的,汇聚了人性所有的缺点,可倘若完全无视应力,往下强推——□□,国家依然不会好,因为这应力也必然集合了百姓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承载了他们对于政权的好感和信任,是国家的希望所在。
买活 第635章 谢双瑶的地狱月(2)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尤其是在海上,商武不分家,跑一趟船不带货是很不可想象的事情,同样,一艘货船如果没有最基本的,保护自己的能力,在海上就是一块大肥肉,简直人人都想咬一口。
所以,很多海商天然地就兼职小武装势力带头人的身份,别看李魁芝等人是归顺了买地,手下兄弟们都散了出去,不少转为经商,但只要还在跑海,这些老弟兄手里就是有兵权的,集合在一起,也算是不可小觑的一股势力。
既然大家都在做生意,那李魁芝的做法也不算过分,只能说是习惯性藏一手,有点鬼鬼祟祟的,没那么光明正大而已。至于他去虾夷地开拓的野心,谢双瑶也觉得挺娱乐的,她有一种放纵李魁芝的恶趣味冲动:
谢双瑶多少能猜到李魁芝想独立出去的原因,无非是在买地的束缚太多而上升空间有限,还是想要自己做主,哪怕是做个城主也好,大权在握,以自我的意志凌驾于其余意志至上,就不说别的□□享受,这种精神享受也是极为愉悦的,谢双瑶实际上也就是贪图着这笔快感才开始自己的制霸之旅的。
这都是无可厚非的事情,这种野心不能说对错,反而有时候,想把盘子做大的人独立出去上位了,他还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更认真,对百姓来说是好事儿。从李魁芝选择的根据地来看,他不像是要乱搞,毕竟虾夷地和东江岛距离也不算很远,从李魁芝的真实计划来看,在开拓虾夷地那些年,包括之后去黄金地落脚,都是要和买地贸易的。
如果说长须仙老事件,算是个多方外力推动下,在战乱环境中产生的意外——同时也打了一波谢双瑶的脸,让她知道,不管用什么理由发动战争都有可能招致反噬的话,那么,李魁芝这边的情况,如果没有情报局来提供报告,就多少有些说不过去了——这也可见情报局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有多么缺人。
毕竟,李魁芝虽然是海盗中的大人物,但放在天下版图中,又是何等的微不足道,情报局要关照的目标实在太多,而预算相比之下却又总是有限,对吏目的要求还格外的高,这几年时间同样也是他们的快速扩张期,说实话,工作上便是有些疏漏,实在也是人之常情,不能过于苛责。
也是因此,对李魁芝本人的报告,写得是十分简单的,谢双瑶对船队的动向还是掌握得比较详尽,这主要是因为买地曾给十八芝原始船队配了一批会用传音法螺的领航员,用于配合他们清缴沿岸海盗,疏通从东江岛到壕镜的海路。而李魁芝本人显然对买地尚存戒心,并不愿意和明摆着是买活军耳目的领航员有过多的往来。
除了领航员之外,十八芝麾下的老海盗,也都被送入买地的军营经受过再锻炼,之后则是打散了再分配回各船去的,这些新兵中,也有不少被买地的教育转化,回到陆地之后,愿意主动向上递交真实工作日记——
海军主要是通过对各船水兵的工作日记进行对比阅读,来验证正式工作报告的真假,同时更进一步的消息,就得靠这些骨干船员亲自透露了,因为海军的特殊性,长官想要抽查工作日记是非常容易的,环境又憋闷,这使得海军内部很快就养成了心照不宣的习惯:工作日记一团和气,很少会有不和谐的内容。像是很多陆上衙门吏目的日记中,对于直管上司的尖锐批评,是很少出现在海军的日记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