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不论间隔多久,本地小报,多数都反应刊发着本地的大小事务,因为不讲究权威性,固然也有以讹传讹,消息不实之处,但速度肯定要比周报更快,因此,虽然本地衙门对这种无根小报,普遍相当反感(这也不分买、敏),但京城朝廷还是很乐见多出这一个信源的,不论是厂卫还是西林,都在各地广泛托人收集本地报纸,通过海船运往京城,真正让京城的衮衮诸公,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不过是几年时间,京城这里,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节奏——朝中众人,都是先从报纸上了解到南方发生了某事,随后再等上一个月的时间,才能迎来官方的驿传奏报,得知当地官员的处理,再拿到朝中开始辩论。
甚至很多时候,哪怕是内陆州县,只要是大事,也是先流传到沿海,经过海运递解京城,被众人所知之后,才等到驿传,其实这时候,大佬们早已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甚至对于此事的处置已经形成了默契,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发生在南面沿海的焦点事件,大多都是如此处理,只有那些按部就班的事情,才会和以往一样,通过驿传进行处置。
因此,此刻,朝廷便陷入了一个微妙的等待期了:买活军出兵,以及广府道之变,都是南面沿海的大事,朝中自然早已通过各种报纸知悉了,且对很多消息,知道得比公文奏报要仔细、全面得多。譬如羊城将军庄氏投买之举,以及长须仙老、‘真老母教’等诸事中的委屈,早已通过各种羊城小报,送抵了大佬们的案头,便连一般的官员们,也都在设法搜求报纸观看,以期对广府道的形势,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这个说法……且不论战争会带来的民间疾苦,就其中的逻辑来讲,也是让人有些犹疑的,杨大洪固然也是个热血男儿,但却并不能被说服,除了赌性过重之外,还有很现实的一点,是立论的最大瑕疵:你要打,行,就假设敏朝愿打,也把人手组织起来了,那请问你,去哪里打?
要知道,福建道是山区,鸡笼岛是海岛,自古以来大会战都是在平原打的,概因没有这么大的场地,人多了根本就施展不开,请问是十几万大军翻山去福建道吗?还是乘着不存在的海船去鸡笼岛?
若说让买活军出福建道来和敏军在中原道的平原会战……人家又凭什么要来?买活军未必看不清这一点,现在打,还有输的可能,他们为什么不压压节奏,悠然自得地等到敏军衰弱得无法组织反抗的那天,再往中原道这样的北方平原进发,把敏军拿下?
便连杨大洪都能看清楚其中的矛盾之处,朝中的有识之士未必不能明白,但是‘递解税银’这一策实在过于憋屈,也无法成为主流共识,于是,在他离京之前,就是这样一个主战派纸上谈兵,主和派有失国体的僵持局面。
不意离京小半个月,居然又多了个‘半壁江山全数代管派’,而这一派从字面意义理解,简直是超凡脱俗了——跨越了主战、主和,直接到达投降派了,固然,买活军代管在很多时候是个极佳的解决方案,尤其是河工上,真是能省钱办大事的,但要说把半壁江山全交给买活军代管……
没有人想死得如此憋屈,所以刺杀肯定是要全面反对的,‘真老母教’也要予以剿灭,争天下还是要堂堂正正,因此,朝中没费什么事就通过了支持买活军追剿真老母教的行动,并追加了授权——买活军此举实际上是破坏《云县和议》,不过,可以通过和议中的条款进行追加授权,依旧保持合法性。如此双方便仍然维持着斗而不破的局面,并不用进入全面开战,将和议搁置的阶段。
当然,这也就意味着敏朝要默认买地对追剿沿途所经地区的占有了,不过在朝中众人来看,这还是可接受的代价——有眼睛的人都看得出来,现在怕和议失效的不是买活军而是敏朝,和议签订至今,已经近五年了,五年里拖住了买活军的脚步,使得本可以南征北战的买活军,迄今大部分时候都在朝着南洋使劲,这已经是个不小的成就了,现在就是给买活军一些穷乡僻壤,又能如何呢?买活军发力的地方在闽西、广北,闽西且不说了,广北这样鸟不拉屎的地方,每年的赋税也没有多少,又是山区,对朝廷来说,实在是不痛不痒,失去了也没有半点感觉。
广北这里是如此,江阴东、浙南,也不例外,福建多山,和它接壤的地区也多为山区,实在不是争霸天下的好所在,地理上受到极大限制,也使得朝廷处理起这些纠纷可以相当容让,说实话,是直到羊城陷落,广府道全境沦陷,朝廷这里才能感到一丝疼痛——从税赋来说,羊城附近还是有些份量的,不是有他不多,没他不少的地位了。
事情既然发生了,不管是不是出于买活军有意的筹谋,还是完全只是一场意外,买活军已经做出自己的表态,那朝廷也当拿出自己的态度,不论再棘手也得去面对和处理,于是大家议论纷纷,很快形成了主战派和主和派。
主和派的意见也很简单,首先,主和不意味着献媚,买活军追剿真老母教,朝廷是支持的,但到了侵占羊城,拿下广府道这地步,很显然已经跨越了底线,让行动变质了,朝廷必须拿出谴责的态度,同时要援引新安港的例子,争取能让买活军答应,继续按照往年的数量,如常解递广府道的税银——买活军就是如此拿下新安港,换取了朝廷承认他们对新安港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