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买活(465)

自然了,琉璃瓦的顶,并非是直接架起的活动木爬梯,而是造成步梯形状的楼梯,在此时的敏朝也并非没有,只是以老林的眼界不太能接触到而已。但不论如何,这清透玻璃传递下来的阳光洒在他脸上时,老林仍然是感到了极大的触动,他呆呆地张着嘴,在楼梯间站了好一会,才突然醒觉了似的,快速走上步梯,口中不断地轻声抽气——这么稳当,这么牢固,连一点声音都没有!怎么也该和木头梯子一样,吱吱呀呀,有些儿摇晃才对……

若是这样的楼梯,那他也愿住二楼,老林这样想着,便怀着期待先走到了二楼上去看采光——一上楼又是一口凉气,二楼的层高居然和一楼差不多!还更比一楼亮堂了些,因为屋顶上开了几个天井,而二楼总是比一楼要更靠近天井的光源。

这也是合情理的,也是因为有了这个字样,老林才有勇气走上前去,用手拉着那几件秋衣仔细地看看料子——若不是样衣,那怎么好上手摸的?且不说自己好不好意思,便说伙计的脸色可也是不好看。这样贵价的衣服,若是谁人来都能摸几下子,那还能卖得出去?

这秋衣,的确如周报上的广告写得一样,布料是有弹力的,老林拉了几下衣料,只觉得大为神奇,不由又用了力去扯,直到将布料扯得绷得很紧了,方才慌忙松手——这却也是扯出了很长的一段来,可见布料的弹力多好了。

如此来说,卖五百文一套实在也不算贵,不过以林家几人如今的收入,买一身还好,都要买,二两银子也着实是一笔开销了。老林心中暗暗算账:自己一日卖水大约能得三百文,这个行当是不能轻易丢掉的,不过目光要放长远了,榕城这样的地方,井实在不少,要说家家户户都有那是夸张了,但就是三坊七巷内,也有那么两三眼公井,街坊人人都可去打得,只是要排长队,且来回需要脚力罢了。

他这个生意,是专做那些家里无井又懒得去打水的人家,因他们有钱,三五文不放在眼里,方才有这样的赚头,实在计较起来,若是嫌贵,那也完全可以不买,自个儿去打水喝,那是分文不花。

这样的屋子,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竟如此神奇!

在二楼游走了一遍,把整个房子的结构给摸透了,老林方才忍不住如此地感慨了起来:这两层小楼,进来后就会发觉,占地远比外头看着要大,只是因为普遍的习惯,此时一层房屋不会建得很深,因此感觉不太出来,进来了就知道它的结构,其中每个大区域之间,都间隔了一个天井,而且天井两旁还有大面大面的镜子,一样是光可鉴人、纤毫毕现,光是这些镜子便可见买活军的豪富了——

如此大面的镜子,老林根本无法估量出它的价格,就连他,以及他所接触到的所有上等人,所用的也多还是铜镜,玻璃镜能得到一小面都是极为难得的宝物了,买活军的青头俵物也有小手镜,一面便是要几十两银子,还争购者如云,榕城府中也不过就是那么一百多面,得者无不如获至宝,不肯轻易示人。而那小手镜和这些镜子相比,又何止是萤火皓月?买活军居然用这些镜子来反射天光,这是什么手笔?!

因为角度的缘故,这些侧装在墙壁上方的镜子,并不能完全倒映出顾客的面孔和衣着,多少都会有些扭曲,饶是如此,老林也对着镜子仔细地整理了好一会衣冠,并且新鲜地看着自己在镜中的模样:铜镜磨得光亮时,倒影出的人形倒也是很清晰的,只是和此时比又不算什么了。老林觉得自己在镜子中的长相实在是有些怪——

这里的光亮,还因为用了很多发白的马口铁,也能起到一点反光的作用,因此整间屋子处处都是光辉,便显得比往常所见的那些铺面都亮堂得多,连马口铁都拿来打柜台,买活军实在是比朝廷富裕了不知多少。老林想难怪朝廷在买活军面前显得如此不堪一击——难怪他们不抢军粮,如此有钱,还抢什么呢?给百姓们发些粮食恐怕都是能办到的。

“啊啊,林依伯!”阿霞很尊老,犹豫着要收回手去,老林却更客气,“不必,这个是样书!想必不止一本,我来看看价格——”

一看价格,也有些作难,买活周报已发了五十多期,这里是一年份53期的合订本,价格也要500文,不过是便宜了30文而已,倒是都赶得上一身秋衣了。

老林的手慢慢就软了下去,阿霞见了也惊呼道,“不便宜的——看来报纸的赚头真没多少,合订本都这么贵。”

她咬了咬牙,还是招呼伙计,让他取一份来,道,“给我个篮子,我要买的书不止这一份呢……辣椒酱便只能不买了!”

说着,也不由得流露心痛之色,老林见了,倒是心动:这辣椒酱难道竟如此好吃,连这爽利女娘都如此惦记?

以往他一个月九两、十两银子的进项,也要花几两去打点林家的管家,和他们称兄道弟的,如此有事才能为他出头——主子们虽然是他的亲戚,但可记得他是谁?如今林家是没有管事收这个钱了,但随着众人分家,或许肯买水的人也会越来越少:三坊七巷住的哪有贫户?多数都是靠城外的田庄进项,才能在城里舒服的住,没了地,还花钱买井水喝,这毛病迟早都得改过来。

还是要读书,考过扫盲班了,才有别的出路。老林想到这里,便把秋衣又放下了,踅向来路,他刚才便注意到了,这超市还真是包罗万象,连书都有得卖,只不知道是否禁止客人去翻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