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买活(68)

『乱』七八糟地想许多东西,吃过午饭,金让她置办点年货,顺便买活军的几个铺子看看海鲜运来没有——距海虽然只有一百多,按说咸鱼、干海鲜该有的,但因为禁海的缘故,几十年吃不到鲜货,直到买活军入城之后,渔民渐渐地回来,聚拢在云县那,听说人口也日益增多,时不时就有上好的送饭鱼混在盐堆送来。价格也廉宜,临县人爱吃。

因为刚放假的缘故,阖家人忙碌,金也没闲着,她前些日子是在衙门做会计,在也在行地拨着算盘,在算一年的家账。金县尉和几个哥哥在整理家的藏书、作业本,顺便擦洗桌面,几个下人自然是大擦大洗,不过金逢春在门也无须随从,城治安好,以往那单独走在路上怕被掠走的时日已被淡忘,她应一声,回屋换棉袄棉裤——在临城县流行的便是么穿,因为买活军的女娘们普遍如,她们穿实裆的棉裤,挺括,看着也十分体面。不像是有些地,为便小解,如今裙下穿的是开裆裤,小解时只要解开亵裤上的活扣便可,般形制的服饰,才必须在裤外穿裙遮掩。是因为棉裤十分贵重,不能可着腰围做,不免宽松笨重,难系带子的缘故,穿上后就打死结,免得如厕松系不紧,反而脱落不雅。

买活军的棉裤就不同,他们有一种叫松紧带的东西,真不知是怎么做的,命名得也好,穿上后松紧如意,不论胖瘦极合体,穿脱也便。只是一根松紧带便比十斤棉花贵——今年冬有船从松江来云县,运许多棉花棉布,以棉衣价格回落不少,金家人各自做两身棉布新衣,但松紧带却是有些舍不得给添置,金逢春攒好久的工钱,又因为工作『色』得赏钱,自买两根,是以她在哪积极地穿着新式的棉衣裤。

从家没多久,迎面撞见于小月,她手拎着一包爆米花,见到金逢春便打开请她吃,原来是今早没见她门晨跑,以为她病,前来慰问的,爆米花本也就是打算和她一起吃的伴手。

两个女娘在是极好的朋友,见面拉着手有说不完的话,你一粒我一粒地吃着爆米花,金逢春把昨晚的家庭会议粗略说一些,见于小月眼下也有青黑,不笑道,“你别也是见许县的人来,又赶着回催『逼』你们家老汉。”

于小月叹道,“谁说不是呢?对,那日我下值来,见到六姐一行人在炸鸡店盘桓,炸鸡店那个女掌柜连翘坐在其中,地位仿佛不低。你说……许县的人来,是不是就要商量炸鸡店的事?”

她们聚在一起,常常谈些买活军的局势,是她们许多女□□不怎么感兴趣,家的兄弟也不愿意和她们谈论的话题,因两个女娘越走越近,彼间虽有一定的竞争,但却也知道唯有彼才是最紧密的同盟——

她们自然是再也不愿回到过的生活中的,更急于在如今的买活军中获取一定的地位,因为两个女娘心有些难言的顾虑,她们生怕谢六姐对女子的信用完是于在人手不足的缘故,一旦地盘多,人手足,女子便又要回到家庭中,回到从前那事事只能听凭摆布的地位中,因便急切地想要抓住在的机会,爬到高处,减少自被迫回归闺阁的危险。既然两个人志向相近,便彼互相督促打气、谋划策,肝胆相照,倒是有几分异姓姐妹、知交好友的意思。

“我们在家『逼』着爹爹回想同年、同科、同乡呢。”于小月告诉金逢春,“我们家在也没有地,又没有附近的亲戚,要抓本钱,只能靠拉人头来的赏钱,倒给的也丰厚的。最好爹爹能拉来几十个王师叔样有用的读书人,那我们的政审分数、做生意的本钱倒也就不成问题……”

买活 第35章 炸鸡店万人空巷临城县.葛爱娣 本

她那屋子又宽又大,若是隔间租,一间屋一个月六百文都是有的,一签就是三。若不是葛爱娣会算的名声在外,哪来这的事?豪村房子都是泥屋,木板房已是极大提升,虽然不能和水泥房比,但为处世是要实在一些,葛爱娣当即就租了下来,去和上官报备了,从宿舍退去,每多得了五文的补贴——若是在外租房,一补贴五文,给买活军做事确实是从不吃亏的。

三百文,是葛爱娣月收入的四分之一,不是承担不起,只是以农民的见识,想到这三百文的购买力难免心疼。在徐大发虽小气却很听媳『妇』的,他为老实,干活上却也有几分灵巧,又肯卖力气,和老寡『妇』处得不错,一住进去就帮着敲敲,修这个修那个,葛爱娣前几一面忙着上班,一面忙着跟王太太算盘,一面又忙着指使徐大发买这买那安置家什,今放假了方才空闲几分,带着孩子来逛逛街市,她没带筐子也是因为今并不算买货——虽则衙门里不上班了,但王太太处的加强班要上,王太太说她有分,就是基础太薄弱,要乘放假抓紧时间补一补,补到二十八再回乡,因是算二十八这再买货回家。

葛爱娣也知道自己这个机会实在是得来不易,女子能入衙门做吏目,一个月一千二的筹子——就是一两多的银子,豪村那些乡亲只怕做梦都不敢想,因自己也是战战兢兢,在她深心里,倘若不能做到同侪的第一,那便是辜负了六姐菩萨提拔她的一片心意。因虽然未见过谢六姐几面,这深心已是感激涕零了,同也极为感激王太太,对她倾心传授、毫不藏私。今容易带着孩子来逛街市,一边看一边便和徐大发商议道,“村里也没什么东西,不如在集市上买些的,今下午上课时带给王太太。”

徐大发也道,“很该的,再买些能放的,我过带去地主——啊,带去三老叔祖那里,二十来的交情,总是动下,面子过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