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难撩(55)
关于夺嫡的内幕,就连燕王裕最信任的几个老臣都不知道。
弑父杀兄,踩踏着至亲的鲜血,才爬上了这张血淋淋的王座。
“大王,可派长公子前去。”说话的人,并不是乐易,而是大司徒邹衍,“由上将军领兵出征,再妥当不过。”
邹衍的话,引来了其他几个重臣的小声议论,一向刚正不阿,醉心于农事的大司徒邹衍,向来是不参合宗室公子的争夺的。
“冠礼之事刚刚平息,边关战事如此紧要,如何能派长公子前去。”宗室大臣,大宗伯子呈代表着整个宗室的态度,所以他当即提出了反对。
尽管燕王裕通过处置辛吾向群臣表明了自己的决心,但对于宗室来说,公子冉已经失去了他们的全部信任。
“冠礼的案子并没有查清,长公子遭人陷害,使得群臣置疑,此次边关战事,恰好能为长公子洗清与正名。”邹衍回道。
“这万一...”
“除非大宗伯也认为长公子是有问题的。”邹衍强势的打断道,“况且,领兵之人仍然是上将军,长公子只是从旁而已。”
作为地官之首,邹衍并非燕国人,但却改变了燕国原本贫弱的农事,是燕王裕兴政的主要重臣,十分得燕王裕信任与器重。
宗室即便不认可子冉,也不敢当着燕王的面这样说其长子。
燕王裕仔细思索了片刻,按照他原定的计划,是准备让子冉入朝学习政务,并且让她代替自己举行祭祀与狩猎。
但战事来得太突然,将燕王裕的计划全部打乱,边关的战争自然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但祭祀也不能够怠慢。
“乐卿?”燕王裕看向乐易。
“大王将兵事交给臣,臣绝不负大王所托,必重击贼寇。”乐易向燕王裕表态道。
“你这个常胜将军,寡人自然是信得过的。”燕王裕道。
一众重臣当中,属乐易最为年轻,并且乐易也非燕国人,以军功拜为上将军,自入燕为将后,未尝败绩。
“军中虽苦寒,但能磨砺心志,长公子是大王之子,聪慧勤勉,若能去往前线,必能提升士气,鼓舞军心。”乐易又道。
“那就这样定下吧。”燕王裕挥了挥手。
就在他要再次传召子冉时,一名内官走入阳华殿,俯身在他耳畔小声道:“长公子去了辛相的府邸。”
“他知道了?”燕王裕皱眉道,将重心挪到边关的战争后,他差点忘了辛吾的死,对于自己的长子而言,辛吾这个舅舅是不亚于自己这个父亲的存在。
“是,公子夺了监门的马匹,纵马出了宫。”内官道。
燕王裕看着地图,目光深邃,“若是有一天寡人不在了,他可会如此伤心。”
第033章 辛吾之死
——前相辛吾宅——
“驾!”
辛吾的尸首被提前送回了王都蓟城, 而辛氏宅邸也已全部系挂上了白绫。
子冉一路快马来到了相府,旋即便看到飘在风中示丧的白绫,心神不宁的差点从马背上栽了下来。
相府门口围满了辛吾的门生与故吏, 还有一些看热闹的百姓。
子冉跳下马,但还没走几步, 便摔在台阶前, 身上沾满了黄土。
“公子。”紧随而来的侍从将她扶起。
她将其推开,独自一人踉踉跄跄的踏进了相府, 府内已经挤满了辛氏一族与卫氏一族的族人,还有一些其他的亲族。
但族人的眼里没有过多的悲伤, 而只有愤怒, 对于刺杀辛吾的愤怒以及哀愁。
因为辛吾的陨落, 会给这些家族带来重创,而原本无比辉煌的辛氏一族,也很有可能就此落寞。
因为就算辛吾遭到罢相,但是他的威望与名声仍在,只要他还在, 辛氏一族就能够屹立不倒。
“叔父为何要离都,即便是辞官, 可是妻儿都在蓟城,为何独独叔父要还乡。”
“还乡是为避嫌,免受上位猜忌。”有长者为后辈解释道,“官场上的事, 可不只是辞官那么简单。”
“看。”
“是长公子。”
公子冉的到来, 引来了众人的目光, 他们纷纷回头,拱手行礼。
这是她第一次看到, 以辛氏为首,几个有姻亲紧密关系的大家族聚在一起,并且这么多人。
而这些人,有不少在朝为官,辛吾在时,便也是辅佐她的一部分力量。
但此刻她已经无暇顾及,母亲的离去,让她对身边的人以及情感更加珍惜,“舅舅呢?”
她浑浑噩噩的问道,众人的思绪一下陷入了悲痛,纷纷指着正在搭设灵堂的正屋。
“主君在渔阳遇刺,今日晨时才送归尸身。”
子冉放慢了脚步,因为这一刻,她的心中是充满了恐惧与害怕的,她害怕确认结果,无法接受的结果。
可是眼前的这一切,都在告诉她答案,她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接受。
曾经,她以为自己只要没有看见,就不会相信这是真实的,因为害怕,所以逃避,逃避内心的恐惧。
可已发生的事实,根本就不会因为自己的逃避而消失,无论选择面对还是不面对,都改变不了任何结果。
子冉走到灵堂前,却被辛吾的长子辛启挡在了门口。
辛启是她的表兄,早已及冠成家,在朝中也颇有建树,但不同于他的父亲,他并不支持任何一位公子。
面对父亲的死,辛启尤为冷静,所以他将子冉挡在了父亲的灵堂前。
以辛氏与卫氏一族为首的燕国贵族们,都以王的长子为依托,倾尽一切辅佐。
所以子冉于他们而言,关乎着将来家族的兴盛,所以辛吾的死,并没有让他们由此记恨与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