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衍生)[大唐]我的皇帝堂妹(170)+番外

作者: 星辉映川 阅读记录

有愿意外任女官且年满十六岁的宫女都报了名。众人分坐三个学堂,每个学堂约莫有三十来人。

武婧儿来时,众人已经端坐,正等考试的哨声响起。

在外面巡察的武婧儿透过学堂的玻璃窗户,竟然在一众考生中发现了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衣着华丽描金绣银,在一众宫女和考官的暗自打量中,依然悠然自得,看样子对考试成竹在心。

武婧儿一时看得久了,被太平公主察觉。太平转头回看,发现了武婧儿,朝她调皮地眨眨眼。

这场考试太平公主之前并没有报名,今天她听到殿内有一位宫女要去考试。于是就跟着去了,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

在宫女看来是改变命运的考试,但对于太平公主而言,也许只是打发时间的一个小游戏。

她大摇大摆地进了学堂,考官只好给她安排位次,心中暗自祈祷这个公主千万不要弄出什么乱子。不然太平公主和永丰公主,她一定要得罪其中一位了。

令她没想到的是一整天的考试下来,太平公主竟然和其他人一样安安静静地答题。

宫女们都有各自的活计,因为五科考试都安排在一天之内,时间紧张,中午的饭菜,众人都是在学堂里面吃的。吃完,立马开始了下一场考试。

考完一科收了试卷,武婧儿就让人把试卷上的名字糊上。

她想将除了书法和算术外的试卷誊录下来再批改,但一时找不到人誊录。

宫中读书习字的宫女要么参加考试了,要么与考生渊源不浅,要么是评卷官,怎么想都不合适。

武婧儿一时间犯了难。于是,她厚着脸皮向武媚娘求助。

武媚娘听完武婧儿的讲述,心神落在了她鼓捣出来的糊名法和誊录法,心中一动。

“婉儿,你让范履冰派人将这些试卷誊录一遍。”武媚娘吩咐道。

武婧儿补充道:“字体最好差不多,不要太好也不要太差,以免影响评卷。”

武媚娘除了女官之外,还有一套从儒臣中选出来的智囊班子。这些人在禁中以修撰著作之名为武媚娘出谋划策,被称为“北门学士”。

“只此一次。”武媚娘认为让这些学士誊录小丫头们作的文章大材小用。

武婧儿赔笑:“这次是意外,意外啦,下一次我一定会考虑周全的。”

武媚娘挥手让武婧儿离开,突然想起什么,眉头一挑,叫住武婧儿,冷笑道:“你如今和我打起了马虎眼。哼……”

没想到自作聪明却被武媚娘发现了,武婧儿回头讪讪一笑,顾左右而言他:“啊,今天天真好。”

“滚!”武媚娘闻言都气笑了。

武婧儿组织的这个考试提前给武媚娘报备了。

武媚娘是看着她折腾出一个类似于小规模科举的考试来。没想到她还折腾出来两个防止请托的好办法,糊名法和誊录法。

隋唐之前人才的选拔主要是通过察举制,需要长官举荐,要求“人门兼美”,但最后发展成了以门第取士。

隋唐的科举制则打破了门第的藩篱,允许士人自由报考,不问家世,只看文章做得好坏。

然而此时的科举考试没有糊名,也没有誊录,主考官能清楚地看到每一份试卷的主人,评判的标准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由大人物推荐或者在社会上享有盛名的人总能在科举考试的录取中占据优势。因此很多学子向大人物“行卷”,进献自己的文章;或者向大人物自荐,求得“公荐”。若没有大人物举荐或者无甚社会名声,在当今的科场很难出头。

曾有一则关于杜牧的趣闻。一太学博士拿着杜牧的《阿房宫赋》向主考官推荐,请求主考官给杜牧头名。

主考官说头名已经定了,太学博士退而求其次要求把杜牧安排在第五名。主考官应下,回到宴席说了这事,当场就有人反驳说杜牧行事放浪不能当第五名。主考官叹道,他已经许了太学博士,即使是杜牧是个杀猪买酒的,也不会再改了。

武婧儿对杜牧这个不知真假的趣事记得很清楚。

与之相关的还有个李白的《与韩荆州书》。“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①这话一听就知道是奉承话,李白之所以这么写就是想让韩荆州推荐他啊。

武婧儿还见过许多衣衫破旧风尘仆仆的举子,骑着瘦驴,捧着文章到处“求知己”,进行“行卷”。

如今在主持宫女考试时,武婧儿灵光一闪,突然想起了这一遭,于是就把糊名法和誊录法鼓捣到武媚娘面前了。

怎么会被识破了呢?武婧儿百思不得其解。

次日下午,上官婉儿将誊录好的试卷送到绫绮殿。

上官婉儿笑问道:“殿下,你看看还可以吗?誊录的试卷经过两拨人的检查,与原卷内容一分不差。”

武婧儿翻了一下,誊录的试卷虽然字迹稍有不同,但书法功底相近,对评卷的影响应该不大。

“很好,劳烦你和他们了。”武婧儿赞道。

“殿下言重了。”说罢,上官婉儿又小声道:“学士们对殿下提供的这两个法子都称赞公平,想着科举要是实行这样的法子也就好了。不知道科举什么时候能实行糊名法和誊录法。”

武婧儿瞥了一眼上官婉儿,笑道:“这可是你们这些近侍该建议的,法子我已经提供了,天后实行与否都有她自己的考量。”

上官婉儿道:“殿下说的对。婉儿觉得这等利国利民法子的实行是早晚的事情。”

武婧儿笑道:“我也这么觉得。”上官婉儿离去后,武婧儿将试卷交给评卷官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