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东汉]我有母后(136)+番外
“母后,你让人制定官员处置蝗灾不利的惩罚条例,若属下官吏应对蝗灾无措,从郡国二千石到县令都要受罚,再则将发生蝗灾之地的刺史调回京师述职。”刘隆气愤道。
他省吃俭用从口粮里扒拉出的粮食,竟然肥了这些官员,真是气煞人也。
蝗灾这两二年是一年比一年严重,打量着朝廷忘了这件事?
邓绥听了,深吸一口气,说道:“先派谒者去监督治蝗,召回原刺史,另外派刺史过去。你所言之事,让尚书台尽快商量出一个章程来。”
刘隆补充道:“蝗灾之事要追究责任,不要以为调离原岗位就能逃避承担责任。”
邓绥点头,吩咐尚书侍郎去拟规则。她也对这件事极为生气,去年遭受蝗灾的郡上禀的只有京师和二辅等几个郡,今年一下子猛增到十九个郡,还都是关中和关东地区等产粮的大郡。
这样的事情焉能不让人生气?
气鼓鼓的刘隆可以预见,今年冬和明年春上又得赈济百姓。国库的粮食几乎存不住,整个东汉从皇帝到百姓都穷得叮当响,只肥了一些发国难财的家伙。
除了令人忧心的旱蝗外,病情一直稳定的邓弘突然又昏迷了,两天之后人就去了。
这事发生地极为突然,邓绥和刘隆至今仍不能相信四兄(邓师傅)的人就这样没了。
“怎么会这样呢?”刘隆在前殿一脸不
可置信的表情,和江平说起这事。
“太突然了!我记得邓师傅只有二十多岁,怎么人就没了?”邓弘比邓绥大两岁,今年二十七岁,正当壮年,然而人却溘然长逝,令人唏嘘。
江平跟着惋惜道:“西平侯人素来温良,不问政事,一心教导陛下,这的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呢?人生无常啊。”
“人生无常,活在当下,及……做个无愧天地的人。”刘隆想起身负万民之重,若他及时享乐,那欢乐的背后必将是百姓的血泪。这样混杂着别人痛与泪的事情,他绝对不会做。
“如果命没了,富贵这东西到头来也是虚无啊。”江平继续叹息。
两人正说话,就看到后殿的陆离过来请刘隆过去商议西平侯的丧事。
刘隆带着江平去了后殿,看到眼睛发红的邓绥,心中也不是滋味,劝慰道:“母后,千万保重身体。”
邓绥点一点头,声音沙哑:“母后无事。西平侯,他……他在临终前几天写了一封奏表给我,隆儿也看看。”
邓弘在与兄弟说完,病情虽然得到控制,但精力一天不如一天,为预防不测,于是他提前写了临终奏表,几次修改。
每每看到良人写奏表,阎嫣的心中就格外苦涩。邓弘笑她说:“这或许将来是你们母子的救命药,何必这么厌弃它?”
阎嫣回道:“上面都是不详之语,我怎么能喜欢它?”
邓弘笑着摇头,然后脸色变得郑重,说:“我若去了,你尚年轻,两小儿有兄长照料,若你有意可另寻良人。若将来……”
阎嫣还未听完,柳眉倒竖,嗔怒道:“老匹夫说的什么混账话!我好不容易熬到今日,将要享福,再去嫁人难道赶着去伺候别人一家老小。”
阎嫣与邓弘年龄相差无几,再出去嫁人,同龄的姬妾儿女一大堆,年纪小的官低位卑。嫁什么,不如在家当老封君来得畅快!
“你若是早些死,我还有改嫁的可能。”阎嫣又补充了一句,夺过邓弘手里的笔,赶他去早些休息。她将奏表封在信封里,放到匣子里。
刘隆手中拿的就是第九封奏表,也是最后一封,展开细看,心中酸涩,眼睛里氤氲着水汽。
第54章
邓弘用温馨细腻的笔触追忆兄妹旧事,又写了自己受命教授圣上的点滴。他预感命不久矣,信上请皇太后珍重身体,勿以他为念,来世再做兄妹。
刘隆看完,喉咙发痛,艰涩地说:“母后,节哀。”任何华丽的语言其实都不能安慰沉浸在失去亲人痛苦中的生者。
邓绥让刘隆坐下,刘隆将信平平整整地叠好,装进信封,然后递到母后的手中。邓绥接过信,攥在手中,发白的手指几乎将平整的信封捏变了形。
“我没事。”邓绥如是说道。
“西平侯做事勤恳有功,根据朝廷旧例是要追封的,他又是帝师,且兼帝舅,要比旁人更尊贵。”刘隆的眼睛发红,朝邓绥真心说道。
刘隆一向认为死后哀荣无济于事,但看到母后这样悲恸的样子,心中突然明白死后哀荣或许是对活人的慰藉。
邓绥又拿来一张奏章,递给刘隆。刘隆打开一看,原来是有司请求追封邓弘为骠骑将军,位特进。
刘隆完全没有意见,追赠官位,光显后人,自古有之,只不过葬礼仪式更加宏大荣耀而已。
“就依奏表言事。”刘隆合上凑表,对邓绥说。
邓绥摇头说:“四兄临终遗言,不愿厚葬,悉以常服,不用锦衣玉匣,追赠之事就罢了。”
刘隆想要再劝,邓绥伸手阻止他,说:“明日,我欲回府祭拜四兄,隆儿要一起去吗?”
“去。”刘隆想也不想道。师徒一场,如今师傅去了,作为徒弟的他总要去送最后一程。
邓绥点头,让刘隆回去温书做功课,自己处理四兄相关后事。
刘隆回到前殿,橙红色的太阳沉入重重宫殿之后,晚霞燃烧了半边的天空,给巍峨肃穆的北宫添了几抹糜丽。
他坐在榻上,撑着头,突然一个小寺人进来通禀说尚方局的人来了。
来人是尚方丞,身后跟了五六人,每一人都捧了一部书。刘隆不明所以,尚方丞堆着笑容的脸上还带着忧愁,又笑又苦,着实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