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东汉]我有母后(140)+番外

作者: 星辉映川 阅读记录

刘隆摇头说:“只不过全赖四舅父等师傅教导有方。”

刘隆的教育团队汇聚了大汉最顶尖的人才,有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邓绥、科学家张衡、文字学家许慎、经学家马融,邓弘的经学成就虽然比不上马融,但也是当世有名的学者。

按刘隆的说法,他即便是一块朽木,这群人也能将他雕成花儿;即便是一堆粪土,这群人也能将他扶上墙。

刘隆和邓凤兄弟说着话,直到有人过来请圣上出去,再次祭拜西平侯。

祭拜完,邓绥和刘隆二人吃了饭,由着邓氏的安排住下。邓绥住到了从前的院子,刘隆的住处则是原平寿侯住的院子。

江平服侍刘隆洗漱完,放下帐子,坐在他榻边打扇,啧啧叹道:“常言邓氏豪富,今日一见果然如此。”

刘隆这一日的身边都由邓氏的人陪同,没有不顾颜面地乱看,只是余光瞥见,宅第高起,亭台楼阁,奇花异草,美轮美奂。

“邓氏乃是开国元勋,邓禹更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几代财富积累才有今日,不知为奇。”邓氏说道。

一个家族存在了将近百年,家族子弟历任高官显禄,能积累下这样的财富不足为奇。

不足为奇。

不足为奇。

刘隆的心中连说了三个不足为奇,然后莫名其妙地想起了同样存在将近百年的国库,那真是比脸都干净啊。

什么时候大汉的国库能丰裕起来呢?

刘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江平平躺在离刘隆不远的榻上,问他:“圣上,你睡不着觉吗?”

刘隆翻过身,脸对着江平的方向,说:“我在想什么时候大汉也能米烂在仓库里,穿钱的线都腐朽断掉啊?”

“不行,这样有点浪费,有了粮钱还要花出去。”刘隆又赶忙补充道。国家的治理不同小民之家只要攒钱就行了。

“圣上,你要准备花在那些地方呢?”江平顺着问他。

刘隆在黑暗中掰着手指头算,道:“那可多了。免租税是一部分,奖励人才一部分,还有搭桥铺路、兴修水利……”

“还有南方,长江中下游水热充足,开垦出来都是膏腴之地,但开垦的前提需要朝廷建造大型水库,蓄水防旱防洪,还有修筑捍海塘,预防海水倒灌……”

“等南方发展起来了,再修一条从雒阳到会稽郡的运河。”

刘隆在黑暗中畅想,江平静静地听着。刘隆最后总结道:“好多好多,怕我这一辈子也不能做完。”

从现在到大运河的挖掘还有五百年,这五百年间江南的发展迫使隋朝主动挖掘运河输送税粮。

江平听着,心胸也跟着激荡起来,接道:“圣上一定会做到的。”

刘隆闻言笑起来,摇头说:“做不到的,做不到的,这个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睡吧,咱们睡觉吧。”

屋内安静下来,屋外的月光隐隐洒落在屋内。刘隆慢慢进入梦乡。

次日一早,刘隆起身洗漱,与母后一起用早饭。他来到母后的住处,只见院中种了两株桃树,狭长碧绿的叶子里还藏着一颗颗粉扑扑的大桃子。

刘隆在树下奇怪地端详了一会儿,然后低头继续进了殿门。桃子成熟还不摘下来吃,一定是酸涩的桃子。

刘隆进去后,邓绥正在拿着一卷书在看,见人进来,命人传膳吃饭。饭后的水果竟然是桃子,刘隆疑惑地看向邓绥。

邓绥笑了笑说:“这是院中的桃树结的桃子,这树还是我幼年时种下的。”

刘隆叉起一块吃起来,真甜!

饭后,邓绥和刘隆再次去拜祭邓弘。拜祭之后,邓绥辞别邓骘,带着刘隆坐上马车回到北宫。

登上车辇时,邓绥回头看了一

眼,只见府邸安静地坐在雒阳城中,就像二十年前那样,是那么得熟悉,又是那么得陌生。

邓绥回身抬头,高大肃穆的朱雀阙映入她的眼帘。朱雀阙后是巍峨的德阳殿和崇德殿,那里才是如今她的家啊。

车帘放下,不管是邓府还是朱雀阙都阻挡在了外面,里面只有她邓绥一人。

时光易逝,人生无常。

回到北宫后,刘隆继续去上课,跟着几位师傅学习经史。

上学回来,刘隆照旧回到后殿做功课学习听政。邓绥让他看奏章,刘隆看着看着,突然发现有一本是邓骘上的奏表。

“大将军?”刘隆喃喃道。他翻开奏表一看,飞快地看了一遍,竟然是推辞赏赐的奏表。

昨日,母后不仅下诏让邓广德继承西平侯爵位,还赐钱千万、布万匹。邓骘等人跪下推辞,邓绥不允。

没想到他们刚走,邓骘就上了这样的奏表来。

刘隆拿不定主意,将这本奏章挑出来放到一边,继续看其他的奏章。待一起看完,刘隆让陆离把奏章搬走,亲自拿了这封奏章递给母后。

“母后,大舅父这是太见外了,一点小钱财就推辞来推辞去。”刘隆面上做埋怨状。

邓绥拿起奏章,看了一眼,沉吟半响,最后将奏章掷下,道:“罢了,大兄既然坚持,那就随他去吧。”

刘隆的心中一缓,现在他倒不是心疼这些钱,而是担忧邓氏在显名之后是否变了心。

邓绥以手支头,闭目沉吟几息,然后睁开眼睛说:“西平侯唯有二子,昨日我见广德为侯,甫德为白身,同产兄弟,天差地别。一人有爵位可传子孙万世,一人白身子孙离落,令人唏嘘。”

刘隆没有说话,也跟着叹息起来。

邓绥继续说:“我想了想不如将西平县分出一部分封甫德,使他为乡侯。隆儿,你觉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