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东汉]我有母后(230)+番外

作者: 星辉映川 阅读记录

邓骘见皇太后和皇帝都这么说,只能应下。

四月十五,刘隆和母后一起坐在德阳殿上,下面坐着的并不是大臣,而是通过省试的孝廉。

郡国经过筛选推举上的孝廉果然质量比以前好上很多。孝廉又有年过四十的限制,推举上来的这些人一看就是饱学之士。

特别第二排中间那位,国字脸,剑眉,身着半旧布衣,仪态端正,一脸正气,满腹才华。

刘隆上次监考有经验,朝母后微微颔首,然后下了台阶,来回巡视。

他在这些能当自己父亲或者大父人中间来回走动,低头看他们的试卷。刘隆心中涌现一种奇妙的感觉。

他特意走到那位国字脸的文士身边,只是这人竟然一字未写,这让刘隆十分奇怪。

孝廉考试一向是题多时间紧,手快脑子快的人都快写完第一部 分,这人怎么还未写一字?

刘隆突然想起了上辈子高考的紧张来,心中为国字脸扯了理由,想必是第一次面圣且在德阳殿,难免紧张,脑子一片空白,故而未曾写字。

刘隆想了想,还是收起自己的恶趣味,重回宝座,端坐好,静待下面的孝廉做题。

母后一向沉静,性格稳得住,两个时辰下来,脸上的神色都未变。刘隆中途又下来走了两回,活动手脚。

只是等待交卷时,那个国字脸好像只在试卷上写了几个字,就一脸如常地交卷了。这让刘隆感到惋惜,这人怕是黜落了。

刘隆与母后用完膳,说起这个人,猜测道:“他一定是因为紧张。”

邓绥摇摇头,捧着蜂蜜水,道:“不像是紧张,也不像是生病,倒是像……”搞事。

这人整场下来都是从容自若的神态。不过邓绥并未害怕这个名不经传的孝廉。

这人只在母子饭后闲聊时提了一下,就被他们抛之脑后。

孝廉之后是

武举,两天后邓骘主持举行武举初试。

除了民风彪悍的边郡外,内郡大小世家中参考武举的考生也多起来,尤其是小世家。

穷文富武。这些小世家薄有资产,但缺乏上升的路径。武举是目前他们唯一晋升的通道,在得知朝廷对武进士的安排上,一些人“被迫”从文转武。

雒阳城中孝廉武举考生齐聚,热闹非凡,一些考生的贤名也随着传播开来。

最近雒阳士人都在称赞一位孝廉贤人,孝顺无双,品性高洁。众人都揣度他一定会被录取,然而摘取二公之位。

刘隆也听到传言,只听了前半句,后半句没听,就对此嗤之以鼻。他上辈子见多了各种扬名求名的人,若一人真有才,那就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舆论评价某人大多都是吹的,比如说某人才高,一启用便可天下太平。”刘隆冷呵一声:“贤能如母后,执政十多年,也不敢说天下太平。”

江平笑问:“那关西孔子也是吹的了?”

刘隆见过杨震,想了想,转而说道:“孔子不会拒绝为民请命之事。”他至今人仍对杨震年过五十才入仕途表示惋惜。

江平笑起来:“儒生就爱弄些虚名。”

刘隆摇头:“也有儒生重实干。对了,孝廉今日张榜。”

江平在与刘隆说那位孝廉“贤人”时并未提名字,只当一件趣事说来解闷。

现在朝政清明,君王贤明,主政的大臣也多清廉正直之人。整个大汉即便有天灾拖累,但也呈上升的趋势,吸引了不少贤人加入朝廷。

像一向向往隐士生活的挚恂,正带人如火如荼地主持全国各地学校的建设和教学。

孝廉榜单张贴出来,一共录取五十人。那位在考生之间传名的贤人却明落孙山。

考生们惊讶之余,但又觉得理所当然。孝廉,取人兼文,文不好被黜落也属正常。

这位贤人名叫陈直,父亲死后,将家产让给两位弟弟,自己却分文不取,独自取了老母亲朝夕奉养,友悌孝顺,世所罕见。

取中的孝廉入朝,正要正式朝拜太后与皇帝。突然外面响起急促的鼓声。

是鸣冤鼓!

当初议郎沈远诬告马臻时,刘隆借助这事让太尉马英在朝廷外设置鸣冤鼓,并撤了守卫。

没想到今日竟然有人敲响了鸣冤鼓。刘隆看向延尉,延尉拱手退出去查何人因何事鸣冤。

太尉马英当初制定章程,将鸣冤之人归入延尉管理。

第88章

大朝会结束,刘隆回德阳殿换了衣服,然后去学堂上学。上课之前,刘隆叮嘱江平去探探这敲鸣冤鼓的是什么人。

江平心领神会,将小皇帝送到内室,然后找了小寺人去盯延尉府审理情况。

鸣冤鼓设了许久,终于有人敲响,众人都十分好奇。刘隆下了课,江平进入内室,眉头微皱,低声道:“圣上,那人状告孝廉考试不公。”

刘隆闻言一顿,心中揣度,孝廉考试采取糊名法,亲属师长回避,录取的卷子他都一一看过,均是真才实学。

难道是考题泄露?

刘隆的眉头皱起来,抬头问:“有何证据?”

江平脸上露出一难言尽的表情,道:“证据倒没有,来来回回翻来覆去就是一句话,河东陈直孝名扬天下,隐居山野,郡县征辟不就,录取的名单却没有这人。”

刘隆眉头舒展,不以为意道:“朝廷中名声好的贤臣比比皆是,这人恐怕是名不副实。不用管这件事,延尉自己就能处理好。”

只要从尚书台调出这人的试卷,就一定还原事情的真相。

江平颔首退下,刘隆继续上课。

二人不知道的是在考生会聚的雒阳,悄悄涌动着一股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