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东汉]我有母后(261)+番外
自己衣着锦绣,太后皇帝却着旧衣,对比鲜明,自己最近真是得意忘形。
“你也瞧瞧。”刘隆又转头对江黄门说。
江平的目光与樊嫽衣领上的竹梅混绣一触即走,也突然笑了,点一点头,道:“圣上好眼力。”
“圣上……”樊嫽努力抬起头,正视皇帝。
刘隆看见她略显不安的眼神,忙道:“与你无关,只是这绣花的人,我与江黄门颇为熟悉。”
樊嫽心中稍安,忙致歉道:“小臣之衣竟然劳累与圣上制衣的宫人,实在愧疚不安,我这就换了去。”
刘隆摆手道:“不打紧。绣梅花的想必是王阿姆,原先她说在殿中无聊去织室学手艺,我只当她是打发时间,没想到技艺竟然精研至此。”
“这是王阿姆绣的?”樊嫽心中一惊,更加坚定以后不穿这件衣服了。
江平附和地赞道:“正是哩,我就说王阿姆心灵手巧,没想到真学出门道来。”
刘隆笑道:“确实如此。王阿姆绣的梅花与旁人不同,别人是五瓣红梅,她偏偏绣成六瓣红梅。”
樊嫽闻言低头看向袖口,果然如此,又听江黄门道:“王阿姆曾与我言,说她们娘家的习俗,‘五’这个数字多用于供奉神仙与先人,不如‘六’吉利。”
刘隆点头:“我确实有这个印象。樊女史这身衣裳着实好看,正趁你。”
樊嫽闻言,心中微暖,谦虚道:“圣上说笑,不过是衣裳鲜亮趁人而已。”
刘隆听了,下意识看去,只见她眉形极美,天生如远山,又浓又翠,一双眼睛清明澄澈,肤色白皙透亮,身量高挑。
“不,你比衣服好看。”刘隆说罢,才觉得此话对如今的女子而言有些轻佻,又描补道:“我是说你品貌无双。”
好像描补没有成功,刘隆懊恼了一下,却听樊嫽以书掩口笑道:“那小臣多谢圣上夸奖。”
刘隆不自在地转移话题道:“你在看什么书?我记得之前在禁苑里也见你看书,是关于天文算数的吗?”
樊嫽将书封皮对着刘隆,道:“我最近有时间就在拜读张帝师的大作,不过今日看的是《太史公书》。”
“哦,原来是《史记》呀,这书也好。”刘隆赞道。《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史学价值、文学价值都在历代史书中首屈一指。
“圣上也看这个?”樊嫽问。
刘隆点头,道:“嗯,只是好久没看了。”
《太史公书》在课堂讲过,讲完,刘隆就将其抛在脑后了,再拿起来恐怕就要等几年、十几年或者几十年后了。
或许那时他会感慨一声,当时只道是寻常,后来再看就是不寻常。
樊嫽道:“太史公写的书令人口齿生香,回味无穷。我小时大略翻过,现在无事就拿来看了。这本书非同寻常书籍,竟然常读常新。”
刘隆深以为然,两人又聊了几句,刘隆告辞回到德阳殿。他揽镜自照,看了半天,感慨道:“樊女史的眉长得真好看,不修而秀,不画而翠。”
说着,他用手摸了摸眉尾的毛茬,他的眉尾处眉毛乱飞,经常需要修眉。咳咳,帝王需要整理仪容的。
案上不仅有明亮的铜镜,还有面脂、眉刀之类,一应用小匣子装了。
照完镜子,刘隆转头看向江平,道:“你叫人去把王阿姆请来,我好久未见她了。”
江平应道:“我也是许久未见,我让太官送来王阿姆最爱吃的糕点和果子。”
刘隆赞道:“还是你细心。”江平笑了笑,到外面人吩咐人。
提到王阿姆,刘隆想起了六瓣红梅,他小时的襁褓上都绣着这种花。按王阿姆的说法,梅花生命力顽强,冒雪都能绽放出娇嫩嫩的花儿,比什么花草都强。
当然松柏的生命也强,但松柏多栽坟塚前,不吉利,故而舍弃不用,只绣她发明的六瓣红梅。
现在想来是满满的温馨,刘隆的嘴角忍不住露出一丝笑意。
正想着,王娥就过来了,拜见皇帝后,江平为她倒了一杯茶,问她近况。
王娥一一答了,又打量起刘隆来,最后笑道:“圣上又长高了。”
“真的吗?”刘隆听了忙站起来,与江平并列而立,问:“王阿姆,我与他谁高些。”
王娥端详了一会儿,道:“圣上多吃些饭,定能比江黄门高上一头。”
刘隆闻言乐起来,这时宫女端来糕点果子。刘隆让王娥吃,又嘱咐人回去给王娥带上一盒子。
“我今日
见着你绣的六瓣红梅,王阿姆的手艺越发进益了。”刘隆由衷地赞道。
王娥听了,脸上露出大大的笑容,而后又惋惜道:“可惜圣上现在用不着这个花样了。”
帝王服饰上的图案自有规定,而且六瓣红梅多用于女子衣裳,再者太后皇帝躬行节俭很少穿绣花衣裳。
“怎么用不着?”刘隆笑道:“阿姆给我绣个老梅的香囊,我好带着装些零碎的东西。”
王娥一听立即答应:“好,我这就去。”
“阿姆把茶点吃了再走,我又不急,慢慢来。”刘隆忙阻止她。王娥又继续坐下。
“阿姆在织室可好,可有什么不便的地方?”刘隆又问。
王娥笑道:“织室人人都和善,织室丞专门派最好的绣娘教我。只是……”
王娥踌躇了一下,刘隆鼓励道:“阿姆有事尽管说。”
王娥顿了顿,壮壮胆,道:“我有两女,伯姚年过二十,仲姬年已二八。我也知道宫中的规矩,宫女都是二十五岁出宫,论理我不该说,只是……圣上不比旁人,我也就舍了老脸向圣上求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