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东汉]我有母后(54)+番外
邓弘阻止不及,被迫忍痛割爱,心中痛惜不已。这么文雅秀美的花笺,在上面抄录上喜欢的词赋,日日拿出观赏该是怎样一件惬意的事情啊!
好在皇帝又赐给他一叠,还送了一把扇子,邓弘开心不已,忙将花笺藏在书本之中。
许慎也是如此,他看到上面精美的图画也赞画技齐整,线条流畅。他看了几张一模一样的,奇道:“这是如何做的?”
刘隆将刻板印花说给他们。许慎闻言,拿起花笺仔细端详,又低头看手里的书本。这册书是他用宫里赐的漱玉纸抄录而成。
许慎的出身虽然不是什么豪族大家,但也世宦郡县,颇有资产,家里能供应起他读书。但也仅此而已,书籍昂贵,他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学问还是到处抄录经籍,期间受过不少白眼和冷待。
世家大族家藏万卷却敝帚自珍的情况比比皆是,许慎对此是深有感触。
他突然奇想,能不能像雕版印花一样雕版印经籍呢?
固然雕一次版花费的人力物力极大,但若雕成,几乎是一劳永逸,想印多少就印多少。这样一来,书本的成本就降下去,更多像自己这样的人也能买得起书。
儒家一直讲究教化,多一人聆听圣人之言,就多一人受到教化。雕版印书,这不正是儒家追求的境界吗?
想到这里,许慎恨不得立马将这事上书给皇太后,请求她允许雕版印刷五经。但许慎不是什么初入官场的小年轻,他压抑跃跃欲试的心,转头看了眼身侧的邓弘。
拉上这位皇太后的兄长,或许成功率会更高呢。
下课后,刘隆奇怪地看着两位
师傅携手去了后殿,嘀嘀咕咕不知道在说些什么,许是要给自己设计什么功课吧。
下午,天色还早,刘隆就在院中和江平蹴鞠。平安健康长大,绝不是嘴上说说或者心中祈祷几句就能好的,还需要脚迈起来腿动起来。
邓弘听完许慎的话,沉吟半响,道:“印出来的书要如何办?”
许慎道:“像花笺一样卖出去。当年我求学时,受困于书价昂贵和孤本难求,印书可是泽披天下读书人的事情。”
邓弘迟疑了一下,总觉得心中不安,许慎劝道:“皇太后圣明烛照,侍中既然拿不定注意,何不问皇太后?”
许慎当然明白邓弘的迟疑,他们这些大族藏书丰富,把持学问,这些书籍一旦被低价卖出去,大族藏书的价值自然降低,哪有大族会愿意这样做的。
邓弘习惯有事不决问妹妹,闻言立马同意,对许慎说道:“咱们一块去。”
许慎心里高兴,难得地说了一句:“不管成与不成,这是我们对陛下和圣上的忠心。”
邓弘听后,脸上露出笑容,他们邓氏本是开国功臣,在妹妹成为皇后皇太后后,家族子弟并列要津。其他大族眼红邓氏,竟然将邓氏看作外戚。
外戚有好下场的并不多,但是勋贵一般与国朝共存亡。
两人商议完,就去章德殿后殿拜见邓绥,说明情况。邓绥听了,没有说话,一直在拧眉细思。
最近施政常感掣肘,邓绥想要换一批听话的人来,但换来换去还是出身大族的那些人。
治国需要那些才学渊博的人,但才学渊博的人多出自世家大族。只有家中有丰厚的藏书才能供养出渊博的才子。
现在书籍的成本一般是由笔、墨和人工构成。雕版印刷出来的书,若印多了,这雕版平坦下来的人工微乎其微,只剩下笔墨成本。
漱玉纸与缣帛媲美,卖得只比缣帛便宜一点,但其实成本比缣帛要低很多。
这样一来,如果雕版印刷,书籍的成本将大大降低,有更多的人去读书,朝廷就有更多的人才可选拔。
只是……
邓绥抬起头,看向两人道:“朕读书时,发现书中讹误甚多,若这样就去刻板,遗误后人,实在不妥。不若先校书,再刻
板印刷。”
许慎听完,心中为后进学子感到高兴,喜道:“陛下圣明,考虑周到,非我等及。”
邓绥听到一向质朴醇厚的许慎竟然这样称赞自己,不由得笑起来道:“许博士精通五经,师从大家,这校书一事需要你。”
许慎十分乐意:“承蒙陛下信重,下臣愿意。”
许慎答应后,邓绥又问他还有何人学识渊博,许慎推举马融刘珍等人,然后转头看向邓弘。
邓绥点头,假装没看到许慎的动作,叮嘱许慎处理好校书和为陛下启蒙的事情。
许慎心知这两兄妹估计有事,就告辞离开。
邓弘留了下来,问道:“陛下,难道臣的学问不如许博士吗?为何陛下让他校书,而不让我也校书?”
校书这不仅是学问的证明,还是名留文坛的机遇。
邓绥闻言,朝他笑道:“二兄确实不如许博士。”
邓弘听了脸一红,强行辩解道:“论博学,我不如许博士;但若论对《尚书》的理解,许博士不如我。”
邓绥解释道:“二兄现为侍中,又为圣上师,且你身子不甚强壮,校书耗费心神,我怕你吃不消。”
“二兄,校书之人都是经学名家,以二兄的性子定然不肯落人后,长久以往怕是对你身子不好。”邓绥继续劝解。
邓弘动摇了下,但又舍不得校书的名头,迟疑道:“只是……”
邓绥见邓弘的神色,明白他心中所想,于是提出一个折中的意见,道:“二兄治《尚书》,不如与他们只校这一本如何?”
邓弘颇为意动,但最后还是摇头:“不妥,我还是不去了。若为名声而去,反而失了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