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东汉]我有母后(96)+番外

作者: 星辉映川 阅读记录

一日,刘隆回到前殿,就看见乳母王娥坐在榻前抹眼泪,听见他来忙起身红着眼睛见礼。

刘隆惊讶地问道:“阿姆,发生什么事情了?谁给你受委屈了。”

王娥摇头道:“都是些小事,圣上时间比金子还珍贵,我自己能处理好。”

刘隆没有说话,只是盯着王娥瞧。王娥承受不住压力,才说道:“伯姚要去南方了。”

“伯姚去南方做什么?喜欢上了一个南方人?”刘隆问道。

王娥连忙摇头道:“宫女岂能私自嫁人?伯姚给我捎了口信,说是到南方去熬石蜜。她才狗大的年纪,南方都是瘴气,万

一……万一……”

王娥说着就哭起来。刘隆明白过来,这事说起来也有他的推动,没想到伯姚竟然这么有志气。

不过现在的南方,并不是后世的鱼米之乡,除了几个繁华的郡县,其他人都将这些地方视为畏途。

“阿姆,你的想法是什么呢?”刘隆问道。

王娥一面擦泪,一面说道:“伯姚脾气犟,她打定了主意,谁也改变不了。”

刘隆想了想,道:“我派太医随她们一起去,你看如何?”王娥闻言,立马应了,千恩万谢。

王娥出去洗脸换衣服,江平眉头微微一皱,道:“王阿姆愈发不像话了,前些日子抛了圣上去照看她闺女,今天又向圣上提要求。”

刘隆不以为意,笑道:“你与她一同照顾我长大,阿姆对我尽心尽力。母子天伦,人不能违背。伯姚又是为国做事,派太医过去不独为她一人,太医说不定还能在南方找到要新药材呢。”

江平这才舒展了眉头,又听刘隆说道:“再说了,我年纪大了,不用阿姆守夜,身边有你就行。我离得了阿姆,但离不了你。”

江平闻言笑起来,才有了闲心与皇帝说起王娥的女儿,道:“王阿姆平日做事优柔寡断,没有主意。她大女儿瞧着是个有志气的人物。”

刘隆点头,赞道:“这小女娘比一般男子都有勇气。我记得阿姆还有个小女儿,伯姚走了,你让人把……”

“仲姬。”

“对,把仲姬接到宫中来,念在阿姆的份上,只让她跟着小宫女一起读书即可。”

“好。”

江平原先还防备着刘隆被王娥笼络过去,但现在看来他是想多了。

他还担忧过王娥将精力分给亲生女儿以至于怠慢皇帝,现在发现是杞人忧天。

皇帝心智早熟,每日的学业和听政占据了他大部分时间。

在江平有意无意的纵容下,王娥到现在依然对太后公主这些主子心里发慌,说话不利索。

她渐渐地只能帮皇帝管理些内务,而江平成为皇帝了左膀右臂。

伯姚离开京师,王娥请假送她出京,又将仲姬带回宫中上学。

除了时常担忧长女外,王娥对现在的日子很满意。

第42章 蝗旱灾害又来了

十月的边郡,落木萧萧,冷风呼啸。

武都太守虞诩又巡视了一遍武举考场,整了整衣裳,坐在马道的尽头等待考生入场。

马道就是骑射考核时马跑的道,宽三尺,两侧扎着篱笆,正前方二十丈外立着几个一人高,蒙上白纸的草人,草人头部画着大红圈。

马道的尽头则是考官和属吏的位置,头顶搭着草棚,四面透风,视野开阔。

下辨县当初那位姓李的县尉跟着虞诩来到武都郡,因勇气过人且有急智,一跃成为太守府的僚属五官掾,与功曹史并为虞诩的左右手。

李五官掾拿着一张名单,上面记录着参加武举考生的姓名。

冷风吹来,他的手冻得通红,赶忙放下名单,压上镇纸,哈气暖手,道:“上面说十月份要郡国开武举,可咱们边地有些地方八月就飘雪。”

虞诩闻言,道:“咱们的敌人是羌人,他们多居住风雪之地耐寒抗冻。我觉得十月份倒是不错,正好试试这些人的适应能力。”

李五官掾闻言笑道:“明府说的在理。若没有碰到明府,哪怕武举是开在除夕,我肯定也要过来参加。”

“这可是朝廷给咱们边郡六郡的恩典,不拘身份籍贯,只要通过郡国试,入军营就能成为百夫长,官秩比百石。”三老、啬夫的品级就是百石。

虞诩闻言,原本平静的心又剧烈地跳动起来。朝廷虽然没有再发五营郡国兵讨伐诸羌,但却给了边地六郡很多政策上的支持。

输粮拜爵,缓解了边地粮食紧张的局面;恢复察举,调动了边地大族抵御羌人的积极性。现在朝廷又在边郡试行武举,再次扩大恩典的对象。

鼓声响起,考生入场。这些考生是各县初步筛选出来送来郡国的。

虞诩看见考生上马,转进马道,拉弓搭弦射箭。

中了。

“咚”。箭靶处的旗鼓手,敲响大鼓,然后挥舞着红色的小旗帜。李五官掾连忙记下考生的成绩。

考生返回,又重复两次,直到三支箭射完。第一位考生三箭中了两箭,射完在马道尽头下马拜见,向太守虞诩叙了姓名年龄籍贯。

接下来又有十多位考生依次骑射,有连中三箭的

,有中两箭的,也有一箭未中的。

朝廷下发的武举试行参考规则,关于骑射一试中写着:一箭未中的考生不可进入下一场考试。但后面又补充道:若某项极为优异,可酌情放松限制。

一匹马在边郡乱的时候要价高达二十万钱,现在价格回落,但至少也要四万钱。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考生都有马骑,没有马匹配合练习,骑射自然也出不了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