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1195)
“大石明鉴。”
也先怒其不争的甩了甩袖子说道:“那就把阿剌知院和赛因不花从和林调过来吧。”
伯颜帖木儿长松了一口气,慢慢的退出了兰宫大殿,擦了擦额头的汗,向着咨政院而去。
伯颜帖木儿拦住了要去咨政院敲锤的王复,低声说道:“先生慢行,大石说把阿剌知院调任撒马尔罕,让我来问问王咨政的意见。”
王复并没有反对说道:“戎事皆由大石一言而定,日后这种事不用问我意见。”
“大石好些了吗?还在兰宫大殿的王座上坐着?”
王复的目的是夺权,但是此时并不是夺权的好机会,他的羽翼并不丰满,此时夺权,不是时候,所以王复才如此坦荡的同意了阿剌知院赶来撒马尔罕的提议。
伯颜帖木儿把大殿上的事儿详细的说了说,事无巨细。
这就是伯颜帖木儿,两头都是事无巨细,谁都不得罪。
王复眉头紧蹙的说道:“这么下去也不是个办法,这样,伯颜,你去找点胡姬,无论什么,总得让大石从心结里走出来,要不然就带着大石去天山狩猎,让大石振作起来。”
“丧子之痛啊。”
丧子之痛,大明也经历过,当初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死后,一切都乱了。
本来准备了许久的迁都事宜被迫暂停,朝堂之上蓝玉大案牵连广众,几年的时间,刚刚彻底灭掉了胡元法统,处于夏秋之序的大明,立刻进入了冬序。
直到朱允炆登基,大明终于进入了凛冬。
王复走进了咨政院坐在了主座上,一敲锤子,大声的说道:“开始议政,努库斯和达沙的部族冲突,已经持续了年余,再打下去,大军前往进剿,莫怪刀斧无情。”
“此事因为牧场而起,以乌许河为界,越界,杀无赦。”
“有人反对吗?”
乌许河,是康国最大的河流,河流的两岸是广袤的牧场,而努库斯是突厥人的聚集地,在河东。
达沙是波斯人的聚集地,在河西。
这两个地方部族众多,冲突频繁,牧场是最主要的冲突来源。
王复左右看了半天说道:“既然没有人反对就这么定了,如果东南风吹起的时候,两地仍在厮杀,那就交给我来处置了。”
“下一议。”
乌许河涉及的部族极多,无论怎么划界,都有人会反对。
但是这个节骨眼上,也没人敢说话,以往时候,闹一闹为自己部族博取点好处,这个时候,王咨政的心情显然不好,闹一闹,弄不好就把本部所有人给搭进去。
经过海罕反叛之事,众多咨政大夫突然察觉到了这咨政院的妙处。
吵架争的面红耳赤,总好过打架打的头破血流。
王咨政的咨政院的出现,就是给大家一个坐下来吵架的地方,能商量就商量,实在不能商量,还能让王咨政给他们做主。再不行,再打不迟。
其实很多不涉及到根本利益的问题,吵一吵,了解对方的底线和自己的底线,这事就吵过去了。
王复处理着康国上下大小政务,涉及到了方方面面。
众多咨政大夫,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见到也先了,丝毫不以为意,甚至习以为常。
第五百八十七章 异姓王
王复有些疲惫的揉了揉脑阔,靠在了软篾藤椅上,自从也先丧子以来,王复变得愈加繁忙,大小政务戎事都要靠王复自己一人处理。
他怀里抱着一个大明皇帝送来的机械钟,这个时钟上的时间是大明京师时间。
癸未号钟表,是大明的皇帝陛下亲手制作的时钟,送给他的礼物。
王复是墩台远侯,他对大明忠心耿耿,甚至为了大明想要杀掉自己最得意的门生博罗。
但是他对大明的这份忠诚,皇帝陛下真的能够理解他吗?
如果站在陛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王复完全可以看做是在借着大明的势力,完成自己的雄心壮志。
在最后时刻之前,在王复没有回朝之前,王复的忠诚都需要怀疑。
王复也时常感念,他遇到了一个好皇帝。
他这位陛下从来都是论迹不论心,只要他王复没有做出危害大明利益的事,皇帝就会默认他是忠诚的,这给他做事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而此时的王复,陷入了思考,那就是到底要不要做康国的王。
现在,大明对撒马尔罕鞭长莫及,也先沉浸在丧子之痛之中,不能自拔,王复只需要按照计划行事,一个康国的王,手到擒来。
王复坐直了身子,将最近撒马尔罕的消息,事无巨细的写到了密报之上,交给了夜不收,消息会随着从西域来的商队,赶至嘉峪关,随后送到大明京师。
王复还是想做大明的臣子,而且陛下也给他做大明臣子的机会。
从撒马尔罕过天山至哈密这段需要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而从哈密到嘉峪关,从嘉峪关到景泰县至京师,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朱见深的见识没有错,在没有河套之前,大明的三边,完完全全是一个负资产。
大明的朝廷和内地,需要不断的向三边输送人丁、粮草、军备、民用之物等等,大明为此承担了极大的财政压力。
而现在随着河西走廊、天山古道的驼铃声再次响起,丝绸之路的不断开拓和恢复,三边之地逐渐恢复了往日的风采。
越来越多的大明客商携带着丝绸、茶叶、铁料、漆器、瓷器,尤其是茶叶,茶砖的生意简直是一本万利,在广袤的西域,茶叶是一种必需品。
而更多的胡商,也来到了三边,他们的货物包括了棉花、羊毛、大宛马等物,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更确切的说是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