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神探志(582)
于是乎,此前认为他是假装推辞的官员,也发现这位是真的不求捷径,踏踏实实,顿时得到了朝堂上下的交口称赞。
这其实也是一种养望。
国朝需要时挺身而出,任馆伴使揭破辽人阴谋,消弭宋辽争端,国朝安定时回到馆阁,一心修史。
如此堪称文人典范,自是广为传颂,将来为狄进立传,都是肯定会记录进生平,着重强调的。
而得知了夏竦举荐自己,狄进念头一动,再度问道:“御史台是不是有空缺?”
王尧臣左右看看,凑近了道:“何止是空缺,太后有意设监察御史里行两位,还有殿中侍御史里行两位,共四位新职呢!”
监察御史里行是前唐时期就有的官位,宋初不立,历史上正是仁宗朝开始设立,这个名字听起来古怪,其实是担任监察御史的官员,如果资历不够,就要在官名后面缀上里行二字,相当于试用期,任职二年转正。
如今刘娥似乎有感于御史失责,毕竟之前曹利用的专政跋扈,提拔亲友,几乎听不见言官的责问与发难,反倒要同为枢密使的张耆和为枢密副使的陈尧咨出面对峙,这种政治生态无疑是不利于平衡的。
所以太后准备设立殿中侍御史里行、监察御史里行两种监察官职务,殿中侍御史里行两人,监察御史里行两人,总共四人。
两府的变动,监察言官的官职设立,让朝中开始暗流涌动。
“初立么?”狄进沉吟着道:“伯庸可有兴趣?”
王尧臣笑了笑:“我资历不足,也不适合言官,若是真有举荐,也要学仕林这般,辞让不受了!”
狄进微微点头。
这位虽然八卦了些,但还是谦谦君子,性情温和,确实不太适合如炮仗般的言官之职,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想起了一人:“有一位同科,倒很适合任御史言官,可惜也是资历不足,即便是监察御史里行,都是不够的,不然倒能为他争取一番!”
王尧臣有些好奇:“谁?”
狄进微笑:“公孙策!”
王尧臣愣住,曾经被怼的下不了台的记忆突然疯狂地攻击自己,不禁面露古怪之色:“这个人选……当真妙极!”
第三百二十八章 吕夷简的助攻
“殿中侍御史里行、监察御史里行……”
“官卑而任,才干为先!”
吕府书房,吕夷简看着幕僚汇总上来的文书,也在琢磨新设的四个官职。
在他看来,太后以曹利用获罪贬官,后被逼杀的这场风波为由,准备扩充御史言官,看似是广开言路,实则是要将言路握在自己手中。
毕竟很多时候,御史言官都是一把好用的刀,即便不刺向政敌,也能成功将水搅浑。
高明的是,太后根本不用亲自下场,只是简单的抛出个引子,朝臣就开始为各自的利益相争,无法一致对上了。
吕夷简早就意识到这位的厉害,此前才会坚定地站在太后一边,但上次的大亏,也让他意识到官家同样不容小觑。
官家今年已经十九岁了,明年就是二十岁,这个年龄点很敏感,可太后显然没有半分还政的意思。
这不难理解,没有人在享受过这等一言九鼎,执掌天下的权力后,还能轻飘飘的放下,尤其是太后这些年执政,比起天子更多了许多艰难险阻,比起天子也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努力,那就愈发放不下!
所以吕夷简此番回归两府,准备选一条难度最大的道路,他要站在中间,努力调和官家与太后之间的矛盾,以国朝平稳为己任。
这样一旦成功,宰相之位会稳如泰山,并且日后太后驾崩,官家执掌大权,也不会清算自己,反倒有极大可能,继续任自己为相,平稳权势的交接。
将基本的执政路线定下,吕夷简再看四个官位,做出了一个决定。
放弃!
拿下这几个前途大好的位置,看似是为吕氏门生故旧添砖加瓦,实则是提前下场站队,反倒难以维持自身的地位平衡,他不取也。
将有关御史言官的职位放到一旁,吕夷简又看起了下一份奏札,正在这时,外面的门轻轻敲了敲,宅老吕程走入,轻声道:“阿郎,小公子回来了!”
吕夷简顿时放下笔,面露喜色:“快带公孺来!”
不多时,吕公孺四平八稳地走进书房,躬身行礼:“爹爹!孩儿来了!”
“过来!走近些!”
吕夷简露出由衷的喜悦,上前抱住自己的小儿子:“长高了!又长壮了!”
吕公孺将头埋在他怀里,眨巴眨巴眼睛,有些无奈:“爹爹,孩儿从应天府回京后,你已经抱过了,那时就长高长壮了!”
“好!好!我儿长大了!长大了!”
吕夷简笑着放开,将吕公孺带到桌边,考校了一番学问,不禁更加满意:“若非积累尚且不足,文章也不够老练,天圣八年的进士榜上,说不定就有我儿的一席之地了!”
吕公孺道:“先生也是这样说的,让孩儿再等一届,多习经义典籍,多观士林文风,自可水到渠成!”
吕夷简抚须:“不愧是三元魁首,你先生的考场之风要多多学习,不骄不躁,不矜不伐,谦逊踏实,绝不多作卖弄!”
“孩儿记住了!”吕公孺点了点头:“范先生也是这般教导我的!”
“不错!还有范希文!好!好啊!”
吕夷简愈发认为,这个小儿子会有大出息,目光微动,再聊了片刻科举之事后,开始引导话题:“你先生近来可曾提过御史台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