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打金店[古穿今](59)
这女装市场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以往就算再怎么也总能挑出一两件喜欢的,可今天却是挑了好几家都不太满意,看见一件还不错的一看标签,2999元,抢钱吧,它到底哪里配得上这个价格了,将衣服递回给店员,明枳快步走出了商场。
商场外是广场,看起来倒是比商场里面热闹多了,有散步的,有摆摊的,有表演才艺的,来来往往的行人身份各异,着装也各不相同。
这时明枳看到了两个穿着汉服的小姐姐举着团扇有说有笑的从她身边经过,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看到穿汉服的,西子湖畔就经常有三五成群的汉服爱好者在湖边游玩,博物馆里也有不少穿着汉服看展的,如今大家对于汉服的接受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些年汉服产业发展的不错,市面上有名气的汉服店就有十几家,更别说每年不断加入的新品牌了,秦桑能想到的,其他汉服厂家肯定也能想到,所以还真的就是比谁动作更快了。
想到答应秦桑的事情,明枳决定今天就动手,打开了手机,她开始搜索附近的裁缝店。
裁缝店这种事物,若不是用手机搜索,单凭她自己找还真的找不到,就像她现在正去的这家,明明地图上显示离自己只有三公里,可她这都找了半小时了,还是没看到。
最后她放弃跟导航较劲,直接开口问了弄堂口坐着的阿嬷,这才找到这家隐藏在城市里的老式裁缝店。
屋外艳阳高照,屋子里却是有些昏暗,但却是看上去非常整洁,除了地上的布头和线头,没有其他生活垃圾,四周悬挂着各式布料,各种颜色和质地的都有,乱中有序,杂而不乱,让人一进门就很有好感。
第26章
店里面只有一位老裁缝,此刻他正戴着老花镜在踩缝纫机,缝纫机这东西明枳是没用过的,她好奇的看着老裁缝的动作,他的一举一动充满了节奏感,只是踩踩踏板移动一下布料就完成了缝纫的工作,给人一种很简单的感觉。
或许是明枳站在那挡到了老裁缝的光线,老杨头从缝纫机后面抬起了头,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招呼道:“姑娘是来做衣服还是选窗帘的呀?”
如今裁缝行业不景气,老杨头为了生计卖起了窗帘,每月倒也增加了不少收入。
“我想扯些布,那边的几种可以拿下来给我看看吗?”
老杨头扶着桌子站了起来,坐的时间久了有点腿麻,拿过撑杆将布料一样样拿下,递给了明枳,“都是好布,穿着舒服,是要做衣裳吗?”
明枳正反看了一遍,伸手一抓一摸,心里就有数了,“师傅,这几样给我每样来八尺。”
老杨头拿起剪刀尺子,给明枳裁下了对应数量的布匹,交完钱后,明枳又开口道:“师傅,我可以借用一下你的尺子和剪刀吗?”
见明枳没有在店里做衣服的意思,老杨头坐回到了缝纫机前面继续忙了起来,他头也不抬的说道:“用吧,用完放回去。”
明枳将布匹平铺在工作台上,拿起粉笔和尺子,一通画线后又拿起了锋利的剪子,沿着画好的线条,三两下的就把刚才新买的布匹裁剪成了一块块布样子。
明枳的动作引起了老裁缝的注意,他抬起了头,看到被剪成奇怪形状的布料,微微皱眉,轻叹一口气摇了摇头。
现在的年轻人哦,就喜欢胡闹,太糟蹋东西了。
明枳把裁剪好的布料装进塑料袋里,在店里又挑了一盒缝衣针和几卷线,一起付了钱。
等找钱的时候环顾四周,风吹动纱帘,一抹绿光映入了她的眼帘。
“师傅,那是什么?”
杨师傅顺着明枳手指的方向看了过去,看到了他小心的放置在防尘帘子后面的宝贝布料,“那是绸缎,是我店里最贵的料子,你要练手的话可用不到。”
杨师傅的话引起了明枳的兴趣,“师傅,可以拿出来给我看看吗?”
杨师傅虽心里有些不愿意,但还是转过身进去拿了,“这料子我当初也是看着实在喜欢才进了一些货,放在里面有大半年了也没卖出去,这料子是真好呀。”
触手生凉,莹莹生辉,居然是浮光锦,作为一个裁缝,遇到好的料子那真的是很难忍住不买,虽然还没想到这种料子能用来做什么,她还是软磨硬泡的从杨师傅手上买到了几尺。
抬头记下了这家裁缝店的门牌号,明枳打算以后继续来光顾。
回到打金店里也才三点多,明枳便打算直接把裁剪好的料子给做成衣服,就当做是练手了。
一会儿的工夫,明枳脑海里就浮现了好几种汉服款式,她们宫女在宫中就是干活的,穿的衣服也都是以方便为主,同时为了宫闱礼仪,又要端庄大方。
想了几样记忆中的款式,她估计着只要再进一步的进行改良,就能兼顾方便和美观,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了。
明枳这次裁剪的料子可以做两件上衣两件下装,上衣她打算做一件立领对襟的,一件交领的,立领对襟的配上盘扣,为了方便干活袖子做成窄袖,交领的配上系带,袖子可以稍微做宽一点,清凉舒适。
说起古代服饰,可能大多数人的印象都是广袖飘带长裙拖地,可实际上那只是上层贵族的着装,她们这些干活的自然是要穿得利索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