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状元家的卷王小夫郎(173)

作者: 云依石 阅读记录

祝家有着几个工坊的手艺高超的工匠,只要知道了毛线的原材料,手里又有实物,仿制起来并不算难。

如果不是给秋华年面子,知道拿着别人送的年礼悄悄仿制赚钱不好,祝经诚甚至不用派管事来找秋华年买织毛衣的方法,多等些日子自家工匠就能研究清楚。

在没有机械化,全靠手工的古代,绝对不能小瞧手艺人们的巧思。

织造坊是祝家的重头产业,这次祝经诚不可能和秋华年谈入股,但他知道秋华年家目前正缺什么,给出了另一个十足的诚意。

“余曾在襄平府城南购置一座二进别院,距清风书院所在岫岩山只需半个时辰步程,虽为寒舍,却环境清幽,有一二得趣之处,家居陈设俱是新制,二位贤弟若不嫌弃,可收下此宅以供落脚,届时云瑟轻松来往书院与家中,岂不美哉?”

祝经诚虽为商贾,却饱读诗书,写信遣词用句颇为文雅。

秋华年估算了一下,在襄平府较为繁华的地方,一座二进的宅院少说也得一百多两银子。

祝经诚的宅子虽然不在繁华之处,但他靠近辽州最出名的书院清风书院,相当于最好的学区房,价格不见得比繁华处低。

祝经诚自谦宅子为寒舍,可能入他这位祝家大公子眼的宅子肯定不会普通,里面他自己置办的家具陈设也绝对价值不菲。

这一座宅子的价值,恐怕在二百两往上。

更重要的是,换成秋华年自己去买,他不一定能买到离清风书院这么近的宅子。

杜云瑟在清风书院读书,住的近一些,总归更安心和方便。

秋华年想了想后答应了方财,“你回头挑三五个手巧的工匠来我家中学吧,这手法并不难,一共有五六种基础的针法,最多学个十日就顶天了。”

方财笑着把祝经诚给的房契递了过去,秋华年收好这昂贵的房契,放到了钱匣子的最下边。

有了这座现成的宅子,开春后去襄平府就更方便了。

祝经诚的年礼也送的很厚,而且都是秋华年一家无法拒绝的——他又送了足够吃两个月的名贵药材。

秋华年拿着信和年礼,在私下和杜云瑟感叹,“我总算知道你之前为什么说,如果不是商贾身份限制了祝经诚,他肯定能在科举之路上大展宏图。”

第59章 配方泄露

过了几日,方财去而复返,带着五名精挑细选过的签了契书的织工来杜家村学习毛线织法。

这五名织工年纪都不超过三十,有两个哥儿,三个妇女,秋华年和他们聊天时知道,这五人都是匠户,家里所有人都从事手工业生产,世代不变。

裕朝的户籍制度非常严格,商户、军户、匠户一旦入了,轻易无法出来,除非朝廷有大恩典,否则整户人世世代代都只能从事这一个行当。

普通农人在种地之余做一做手工,买卖一些自己生产的农产品,不算在商户和匠户里,但若完全以此为生,不耕田地,官府就会找上门来“改户”。

想隐瞒逃脱是不可能的,古代有连坐制度,你真的违犯了法纪,邻居和亲戚们为了事发时不被连累,往往会选择向上举报。除此之外,不改户的人拿不到官府给的路引和经营许可,根本没办法好好谋生。

匠户在大城市里比较常见,城市居民没有足够的土地养家糊口,只能转向手工业生产,秋华年穿越来后还是第一次接触匠户,通过和他们聊天,增长了不少对古代城市生活的了解。

之前去襄平府考试只是走马观花般待了十几日,日后常住,要操心的事情肯定有所不同。

比如怎么买水,怎么倒夜香,怎么处理垃圾,怎么采买新鲜果蔬……一样样听下来,全都是要花钱的。

商户和匠户都不允许科举,杜云瑟要走科举之路,秋华年只能歇了自己在府城开个小铺子赚钱的想法。

那些有资格使用奴仆的达官贵人家,可以将铺子等产业寄放在奴仆名下逃避户籍制度,但秋华年一家目前还是白身,得等到杜云瑟考中举人后才能如此行事。

好在他用毛线织法和祝经诚换了一座非常合适的宅子,少了买宅子的花费,只要不大手大脚,家里现有的一百两银子在府城也够用很久了。

等方财带着学有所成的织工们离开,元化二十一年冬日的第一场雪纷然落下。

秋华年早上睁眼,感觉室内的温度有些低,自己的被角被人牢牢掖住,才没有在睡梦中被冻到。

杜云瑟还是一如既往五更便起床去书房读书了,秋华年懒懒打了个哈欠,见纸糊的窗上泛着白煞煞的亮光。

他穿好衣服打开房门,寒风卷着细微的雪粒袭入室内,让他猝不及防打了个激灵,一下子清醒了。

秋华年赶紧合上门,找出厚袄子和野猪皮做的小靴穿上,又戴上内衬兔皮的风帽,帽裙垂在肩头,雪白的皮毛从里面翻出来,煞是好看。

全副武装之后,秋华年吸了口气,再次打开房门,寒意被暖和柔软的衣物阻挡在外,无法入侵分毫。

院里已经积了三寸厚的一层雪,窗户上白煞煞的光就是积雪的反光,院中央十字小路上的雪只有薄薄一层,旁边堆着雪堆,应该是杜云瑟早起清扫过了。

秋华年顺着抄手游廊走到九九住的西厢,游廊顶遮住了风雪,不用淋雪,也不踩脏鞋子。

九九已经起床了,刚洗漱收拾过,正在整理琴谱。

“今日下雪,路上不安全,宋府的马车应该不会来接人了。”秋华年说着进门。

上一篇:回溯初声 下一篇:穿书之弃子赘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