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行(114)CP
席书便不说话了。
文绮无奈地一挥手:“罢了,别去想这些了。”她将手中一封封口了的信递过去,“等晚些送到宫里给小青,她看了就知道怎么做。”
这段时日她费尽心思地找借口筹集军备,可惜收效甚微。
鄢都的这些旧时王谢哪有那么容易松开咬到嘴边的肉,一个两个都还在观望,看是要携家产南下避祸还是搏一搏等萧子衿挣一个九五至尊之位。
席书得令拿着东西走了,文绮看着自己还在拟写的给刘家的东西,眼底闪过冰凉的笑意。
这些旧时王谢,也该成为前朝遗骨了。
元化三年一月中旬,刘家大规模侵吞百姓田宅,收受朝中贿赂倒卖官盐的事情被人告入京中御前,掀起轩然大波。
安庆皇帝萧俞紧急招岳父刘尚书进宫入御书房面圣。
刘尚书人还没跪好,萧俞已经把送上来的折子砸在了他的脚边。
“刘卿!你看看你的好儿子都干了什么事儿?!”
第75章
刘尚书拾起散落在地的奏折,打开一看即刻变了脸色。
他不是不知道自己小儿子刘孝的种种出格行为,只是见没闹出过什么事儿,鸣冤的又都是些家中没什么势力的寻常人家,就未曾加以管束。
左右闹不出什么大事儿,况且,即便真的有人要闹,他也有把握把事情压下去——刘家如今正受新帝重视,虽然那些盘根错节的世家大族并不把刘家放在眼里,但也不会为了一个威胁不大的新权贵同新帝撕破脸面,更遑论还是为了无权无势的草根平民。
刘家人傻,但能一手撑起刘家的刘尚书却不傻,对于世家大族的心思格外清楚,所以并不将小儿子做的那些事情当作事情。
结果没想到,正是这一轻忽也为今日之事埋下了个惊天巨雷,一次炸了个干净。
黑字白底的弹劾的折子上,那一桩桩一件件旧事让刘尚书汗如雨下,有些甚至他早就没了印象。
——庆元初年,重阳,刘孝强抢民女于偏郊宜庄,其姐求告无门,愤然于府衙门口上吊自杀。
刘尚书皱着眉,左思右想许久,才隐约记起好像是有这事儿。
当时小儿子把人带到别院里他还嘱咐过两句,让侍从们盯着点小少爷,可别沾染了不干不净的女人,染上病。
至于那哭喊着扒拉着门框的姑娘姓甚名谁家住何方,他一点也不在意。
看着身段样貌虽然不错,但穿着打扮明显便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反正也不是第一次了,只要小儿子开心便成。
哪怕后来那姑娘的姐姐吊死在了衙门门口,他也只是送了礼将此事就这么压了下来。
而今日……这漂泊了两年的怨灵终于找上了门。
他都没想到如今还会有人提起这桩陈年旧事。
莫非他在不知情的时候哪里得罪了哪个世家,对方才翻腾出了这些事儿来警告他?
只一会儿刘尚书的里衣就被冷汗尽数打湿,汗涔涔地贴在后背上,无数的猜测一一闪过,须臾间心思百转。
这些罗织起来的罪名……可足以把他的九族全诛一遍了。
“臣教子无方,”刘尚书当即咣当一声把头磕在地上,声泪俱下,“还请陛下责罚。”
“只是——”他颤颤着话音一转,“婉儿身处后宫,未曾知晓家中兄弟所作所为,还望陛下广开恩典,念在夫妻情分,勿要迁怒于她。”
站在后头腆着大肚子的福喜听他这么一说倒是点了点头,有些欣慰刘家人也不全都蠢到没救。
至少刘尚书还是长了脑子的。
萧俞焦虑地在御书房内踱着步来回走动,一想到今日巡游时那从人群中冲出,递出御状后一头磕死在了石地上的青年,以及之后纷至沓来的折子额头就开始疼了。
刘家的许多所作所为他自然是清楚的,只是到底是自己唯一的亲信,萧俞并不想动。
毕竟很多事情他还需要暗中通过刘家去办。
若只是暗中递上来的御状,他自然可以替刘家瞒下,如今西北战事焦灼,静王萧子衿的手伸不到那么长,可是现在实在闹得太大了,整个鄢都沸沸扬扬,满朝文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即便有心包庇,也不过是扬汤止沸,哪怕压得住朝堂,压得住天下的悠悠之口吗?
福喜看着萧俞气得铁青的脸,又胖又圆的脸上挂起喜态的笑容,似笑非笑地开了口,像是一根落在萧俞身旁的定海神针:“刘尚书,你这可让陛下好生为难。光是私下买卖官盐这条,按律可当斩。”
“臣知道。”刘尚书连忙又一磕头。
福喜慢悠悠继续问:“刘小公子在家中可受宠?”
“这……”刘尚书大概猜到了他的意思,到底是亲生的老来子,一时半会儿也舍不得。
“大人可要想清楚了再开口。”福喜提醒道,“一人和一族,得学会有舍才有得。”
刘尚书听懂了他的暗示,一咬牙又重重磕了一个头:“犬子无知犯下滔天大罪,任凭陛下处置。”
福喜满意地拍拍肚子:“此事就到刘小公子这儿为止,至于那些银两田宅……如今国库空虚,刘尚书大抵是知道怎么亡羊补牢的吧。”
刘尚书连忙回了一声“是”。
萧俞停下来看了眼福喜,见对方冲自己点点头似乎已有了主意和打算,心下有些安定了。
他不知多少次庆幸,祖父至少给他留了一个福喜。
萧俞头疼地冲着刘尚书一挥手,语气相比起最初软了不少:“行了,退下吧,闭门思过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