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侯爷他追悔莫及(153)
一桩小事罢了,何足挂齿。
顾淮声坐在马背上,他今日一身大红婚服,朱红色的圆领袍让他同平日看上去沾了几分不大一样。他端坐马背之上,腰间金带收紧了腰身,将其衬得肩宽腰窄,清风朗月般的俊颜若冰雪消融,不自觉带了几分春风得意。
顾家小侯爷成亲,街上看热闹的人可就多了。
顾家接亲的队伍敲锣打鼓走上了长街,周遭的人见了都纷纷说些恭贺讨喜的话,那些走在前头的顾家奴仆拿着一箩筐的喜钱在那里散财。
大家收了喜钱,脸上笑得也都更真情实意了些。
花轿接到了顾家后,姜净春跨了火盆,被人牵着去拜了堂,后来这里的一切结束之后,她便被人送入了洞房之中。
外头声音吵吵闹闹,姜净春听了快一日的敲锣打鼓声,进了洞房之中才终于得了个清净,脑袋上的珠冠太过于沉重,她这顶了一日实在有些受不了。
她想要趁着进了洞房里头的时候给盖头掀了,再把这打脑壳的珠冠给卸了,可手才碰到盖头就被一旁的喜婆死死按住,她惊道:“使不得啊,这盖头啊,只能新郎官来掀,您可千万掀不得啊!”
早在接下这桩亲事之前,喜婆就听过姜净春的名声,果然是个不好伺候的大小姐,怎么能在现下这样的关头掀盖头呢?
姜净春听了媒婆的话却不肯,她说,“可是我的脖子酸得不行,快断掉了。”
喜婆道:“我的祖宗,您就再撑个一会就完事了,小侯爷他在外头应酬完,马上就来了呢。求您了,别让我犯难成吗,若您现下掀了这盖头,往后可没人再找我来做喜婆了......”
听了她不断恳求的话,姜净春更是一个头两个大,她没再执拗掀盖头,转了两下脖子作罢。
喜婆见她没闹下去,也终于松了口气。
顾淮声今日大婚,同僚亲友们也总算找到了机会折腾他,平日里头他一直都是那副生人勿进近模样,谁也不敢亲近他,但大喜的日子,顾淮声看着也没那么面冷了,大家也都放开了同他敬酒。
顾淮声来者不拒,谁递来的酒都给面子喝下去。
到了后来,眼看天色已经黑透,外头闹得也差不多了,顾淮声便没再继续往在这里待下去,往洞房的方向去。
夜晚的风带着几分凉意,迎面袭来,将顾淮声的酒都吹得醒了些。他不常饮酒,但酒量却很好,不论怎么喝都不容易醉。
这晚被灌了这么多的酒下去,他神思尚且敏捷,步伐只是微晃,他本就生得面白,饮多了酒后,脸上一点醉红有些明显。
他的嘴角从始至终都一直挂着一抹清浅的笑,或许就是这抹笑让今日的他显得格外和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来灌他的酒。
但他也不在乎,毕竟是大婚的日子,何必还要像平日那样,也挺没劲的。
就在他进了院子里头的时候,书良匆匆从外头跑了过来。
顾淮声还没开口询问,就先听得他道:“公子,当初先生身边的部将好像有了下落。”
当初顾淮声的老师在北疆兼任总督一职,可后来他打了一场败战,而他被人检举通敌叛国......一桩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罪证被送到了皇帝面前,竟然是老师和蒙古人的书信往来。书信上面上头盖着总督的印章,还有蒙古大汗的印章。
罪证确凿,后来老师就被判了杀头的罪。
谁都可能叛国,可是老师不会。
当初的真相究竟是什么,顾淮声到现在都不知道,他们试图找到当初总督身边活下来的人,去问出些什么。
近些时日他们发现,他有个部下好像还活着。
书良一直在暗中办这事,可怎么也寻不得人的踪迹。
却在今日,他在京城北边的街上,发现了那部下,可是只匆匆见着了一面,人就彻底消失不见,书良再怎么找都的找不到了。
他们找不到人就急急回来同顾淮声禀告。
书良知道今日是他大婚,可兹事体大,若能找到那部下,或许就能知道当年真相是些什么,书良权衡再三过后,还是来同顾淮声说了这件事。
月光照在青年的脸上,他薄唇此刻紧紧抿着,月色将他的眉眼都染上了冷意。
“好烦啊。”
过了良久后,顾淮声才开了口,他的声音沉沉闷闷,带着几分躁意。
虽然他酒力确实好,但终归是饮了酒,说话行事也没平日那般克制了,这种怨怼的话他从不曾说过。
或许是大婚之夜被打搅,他真的有些生气了。
书良有些懵,不明白为什么顾淮声突然说这样的话。
“找了那么久都见不着人影,偏偏就在今夜露了面,露面了之后还马上就消失不见......”顾淮声嗤笑一声,“当我是傻子吗。”
书良好像明白了顾淮声的意思,他不由拍脑袋懊恼,方才一听到人有了线索便着急,一着急想的就没那么周全。
顾淮声就是喝了那么多酒都比他清醒太多。
顾淮声揉了揉眉心,道:“别管他们了,让他们在那里做戏就好了。”
又蠢又坏,真的很烦,还想用假线索骗他出去。
他要去找他的表妹,表妹还在房间里面等着。
第四十八章
顾淮声重新抬步往洞房方向去。
下人们见顾淮声来了齐声行礼。
顾淮声抬手阻了她们, 往屋子里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