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心后,我爹揭杆造反了(110)
历朝历代,哪个皇帝敢说自己手上是干净的呢?
不过是成王败寇罢了。
历史是留给胜利者书写的!
丰庆帝对名声这种事情嗤之以鼻。
他只在乎眼前的利益。
而苏侯爷这里,他早就留了人手在京城中见机行事。
见此机会,苏侯爷的手下顺势将二皇子用丹药毒杀先皇的证据散播了出去。
丰庆帝弑君篡位的谣言加上实证。
让这件事情瞬间变得实锤没跑了。
逃出宫内的王爷们也听说了此事。
他们纷纷联合了皇室宗亲与大臣们。
誓要同二皇子讨个说法。
且王爷们联合起来,统一口径,拒不承认二皇子的皇位。
一时间京城中风声鹤唳。
各方党羽云集。
无数信鸽、信鹰飞出京城。
就在宁王打着看好戏,想要坐收渔翁之利的时候。
京中又出现了新的传言。
传言宁王早就豢养私军,收买禁军,意图谋反。
二皇子就是他扶持上位的傀儡!
等待时机成熟,宁王将会取而代之!
消息传到了丰庆帝耳中。
他早就知道宁王利用他,但却不知道禁军已被收买。
怪不得在他的严令下,那些王爷还能跑出宫去。
看样子禁军统领早就令投了主子!
他立即愤怒的叫人去捉拿禁军统领。
而听到这个消息的王爷们都不是傻子。
二皇子性子残暴鲁莽,并不是储君最佳人选。
先皇薨逝的突然。
本就存在疑点。
怎么还会留下让二皇子继位的诏书呢?
但若说这是心思缜密的宁王设计的,这就说的过去了。
看宁王在这次的事件中,一副藏头缩尾的样子,就知道他有多阴险了!
这些王爷们可都不是吃素的。
宁王再想要低调装傻,坐收渔翁之利那是不可能了!
宁王听说这些之后大怒。
到底是谁掀了他的马甲?!
这可是扰乱了他的大计!
但他也没在怕的。
大不了硬碰硬,大家兵戎相见。
反正禁军握在他的手里。
京城外的皇庄里还隐藏着他的私军。
只要振臂一呼。
这些人立马就能拿下京城。
只不过,这回杀王削藩的名头恐怕就要落到宁王头上了。
毕竟这些王爷聚集京城的机会可是罕见。
错过这次,恐怕再也难以将这些势力一网打尽了。
但想到诛杀各路王爷以后。
各个王爷封地上的势力将会不断向自己寻仇。
甚至可能联合起来想要推翻自己的统治。
宁王就气不打一处来。
乱了,全乱了!
本不应该是这样的啊!
明明应该是二皇子背上这个杀王削藩的锅。
从而引起天下公愤和讨伐。
他届时再站出来主持公道,并且顺利接管皇位!
引得一片赞扬和成就美谈。
可结果怎么能演变成现在这样呢?!
【
第124章 僵持
京城乱了。
丰庆帝派了自己信得过的侍卫去缉拿宁王。
结果尽数被宁王手下将士反杀。
这样公然违抗皇命,算是打响了京城之乱的第一战。
丰庆帝大怒,亲自率领大内侍卫去捉拿宁王。
宁王无奈之下带领手下退出京城,屈居于皇庄之中。
他并非没有弄死丰庆帝的本事。
只是相对于丰庆帝下手狠辣,想致宁王于死地不同。
宁王并不想轻易的弄死丰庆帝,反而处处留手。
就是怕丰庆帝死后,他会成为众多王爷面前的众矢之的。
即使是在此时,宁王还是想着要洗白,恢复自己扮猪吃老虎的保护色。
因为他思前想后,还是觉得自己不能背上诛杀亲王的锅。
否则就算得了皇位,也安稳不了!
他在筹谋,该如何尽快弄死众多王爷,还能将锅甩给丰庆帝。
因此就暂时与丰庆帝僵持下来。
这一耽搁几日的时间,足够苏侯爷带着人手从水路上赶来京城。
而留给宁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有些封地离京城近些的王爷,已经有手下人从封地上赶来保护主子了。
皇帝这边也开始调兵遣将。
禁军虽然掌握在了宁王手中。
但离京师不远,还有一个骁骑营。
被丰庆帝火速调遣来守卫京城。
所以时间耽搁的越久,对宁王来说形势将会越为不利。
可宁王纵然想要速战速决。
却有些有心无力。
因为那些王爷们也不傻。
他们很快想明白了自己的处境。
合着不管谁当皇帝,都想拿自己一干人等祭天。
好实现中央集权啊!
于是众位王爷联合在了一起。
为了安全,他们将各自的护卫死士等聚集在一起。
组成了规模不小的护卫队。
护送着他们躲进了皇陵之中。
丰庆帝和宁王,不管谁率先攻打皇陵。
都是对祖宗有大不敬之罪,以后就算得了皇位,名声也会遗臭万年。
在没有想到好的应对办法之前,这群王爷是先动不得了。
这俩人就只能先放任这群王爷不管。
彼此周旋起来。
因此,现在的情形反而变成了众位王爷坐山观虎斗。
宁王若想对众王出手,丰庆帝反而还会拦阻。
因为对丰庆帝来说,先弄死宁王之后,再弄死众王也不迟。
而宁王想要先弄死众王后甩锅给丰庆帝。他自己再取丰庆帝而代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