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六零极品炮灰,我绝不洗白(290)+番外

作者: 我是老古董 阅读记录

来人寸头胖脸,穿着半新不旧的干部服,挺着弧度不小的肚子,很普通的中年人。

“还要多谢刘同志肯给我们商店一个机会,不知道这批手纸的具体数量有多少?”

“不急,何同志先和我在厂里逛逛?”

何瑞雪含笑点头。

在单位里待久了,她也明白有些人做事习惯迂回。

先沟通下感情,等相互间有一个了解才好去饭桌上谈生意。

不理解,但尊重。

她这种直来直去只谈公事,把重点放在合同内容上的人,反而是这些人眼中不近人情的异类。

两人参观起造纸厂内部,边走边聊。

指着脚步匆匆,来来往往的员工,刘勋叹气,“何同志,你是市里大商店的人,不知道我们造纸厂的苦处啊。

我们几条生产线上都实行三班倒,一旦开工就不能停,为什么?设备都泡在水里,一旦关机,纸浆全流跑了,损失谁来担?”

“大家的日子都过得苦,没个休息的时候,机器也是。

发电机坏了好几次,厂里特意去请的农机厂的电工,让他们帮忙守着随时修,又加装了两台电机,才确保生产顺利。”

何瑞雪点头,路过的员工们眼下或多或少都带着青黑,可见辛苦。

她也相当敬佩这些辛勤劳作的前辈。

虽然平时老喊着摆烂,但没有他们任劳任怨的贡献与付出,也没有后世人摸鱼偷懒的机会。

“是挺不容易的,你们一直在开工吗?没有休息的时候?”

“那还是有的,要看原材料的,树皮的供应是最缺的,麦草倒是不少,但也要在周边的县里收购。

原料不够的话就给我们放假,都按照生产计划来。”

刘勋朝着她挤了挤眼睛,低声说,“其实在六六年下半年,因为外头闹得太凶,我们厂不少人被波及,也关停过。

但没办法,厂里的员工要吃饭,周围大队都要卖农副产品换钱,群众的怒火顶不住啊。

所以六八年下半年,我们厂又开了起来,这回招收的人多了三成,厂房也扩大了一间。

可见领导们都知道,只有造纸厂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咱们身上才有一枚护身符啊。”

他说得意味深长,何瑞雪不明白他为什么突然会和自己说起厂里的隐秘,只微笑着装作没有听太懂。

第244章 验货

作为在职场上摸爬滚打过的人,必须遵守的第一要义就是不要和别人随便谈论政治。

在后世,这会给人一种键政达人,轻浮狂妄的坏印象。

而在这个年代,呵呵,谨言慎行可是能保命的。

她点头,采用废话攻击,“你说的对,你们厂的规模真大啊。”

听到她的回应,刘勋顿时索然无味,大概是觉得她是个生瓜蛋子。

刚出茅庐,不懂他的暗示。

于是再懒得和她套近乎,直接带着她前往厂里的仓库。

这里有专人看管,见到他过来,都起身打招呼。

切好的手纸用纸袋子包装好,一叠叠摞放着,每放一米来高便用硬纸板隔开,一直顶到天花板上,看起来格外壮观。

当然,如今手纸几乎都是供给多职工阶层的,当下人最常用的还是草纸,以废纸为原料,不蒸煮消毒,不脱墨漂白。

成品的颜色是瓦楞纸一样的黄色,硬度高,极为粗糙,但便宜实惠,在二十一世纪的农村依旧有人在用。

六十年代的农村自然是不舍得买纸的,最常用到的大概是包谷叶和高粱杆,前者容易破还剌屁股,后者截成十多公分长,劈两半,如厕筹一样刮着用。

有的家庭用不起尿布,就把细沙土晒干或炒干,垫在小屁股下,拉完后干爽没什么气味,土还能拿来肥田。

大概后世猫砂的灵感就来自于此?

刘勋摸着纸堆,不无得意,“我们厂的纸机是改良过的,你瞧这纸,真是白如雪,软如棉,卖到沪市去都不缺人要。”

以何瑞雪的目光,眼前的纸颜色要么偏黄要么偏灰,不够软,带着许多褶皱,能见到明显的杂质。

虽不及他吹嘘的,但在这个年代,确实是一等的品质。

比百货商店目前卖的手纸都要好上一筹。

她扫视着仓库,说,“这些都是你们打算出的货?”

“不是,差不多半个仓库,后面都是草纸。”

何瑞雪点头。

草纸一般都发去各个供销社,或是让人到各个公社大队叫卖,有的快递员便会做这个兼职。

去送信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给人带一包草纸,从中赚个一分两分钱,也能方便村里的人。

何瑞雪算了一下,半个仓库也不少了,能撑起他们商店一个月的采购量。

“刘同志,我想知道,你们既然是按照计划生产,就算有多余的,也不该剩余这么多吧?”

“这个,其实这些是我们厂半年里攒下来的,你也知道,每次生产都会比计划多一点,用作储备。

最近我们厂打算再扩建一个厂房,资金吃紧,只能把库存卖掉填补空缺。”

何瑞雪蹲下去,发现底下的纸上落了不少灰尘,质地也干一些,确实是放了不短的日子,又问,“我能检查一下质量吗?”

刘勋顿了一下,说,“当然,何同志真是尽职尽责,不过我们的纸都堆得好好的,弄乱了不好收拾,你随便抽几张检查吧?”

“应该的。”

的纸。

但何瑞雪不同,她的谨慎是刻在骨子里的,无论别人说得多好听,货品没在她手里走过一遭,就代表交易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