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331)
还有茶碗、茶壶的,都有人买。
姜望南还从县城买了一批笔墨,让他娘在仓库这儿收菜时候顺便卖。
反正是在山道上,去书院的必经之地,有需要的都能看见。
他买的时候是按斤买的墨,现在按块儿零卖。
配套的笔一根赚一文钱。
纸则五张一份儿,也是一份赚一文钱。
墨块儿多赚点儿,平均一块儿赚三四文。
但对只是临时用用的书生们而言,这价钱非常划算。
他娘在山上卖,他大嫂领着孩子在山上收。
就在出入书院的入口摆个很小的小摊子,顺便还管给上山的书生们指路,帮沈青越、姜竹拦住走错了还要继续上山的人。
几乎全新的墨块儿她按比售价低五文的价收。
用的比较明显,则低十文。
没用过的纸也收,一张比售价低一文。
要是纸不太好了,再便宜点儿,他们回家裁成书页大的纸面,缝起来按册卖。
笔也收,不过用过的笔一看就是旧的,三到五文的收,回头洗干净了卖给村里的孩子用,这个不赚钱。
没带什么东西,只来一两天的书生觉得方便又划算。
还有不在乎钱的少爷们用完了看见“回收笔墨纸砚”几个字,不要钱,就给她放桌上了。
不过他们摊子的砚是不收钱的,只要不用坏,随便用,用完还回来就行。
第162章 热闹(二更)
十来天过去, 他们村的老老少少像被点了开关似的,突然就觉悟了好多赚钱的小生意。
不光他们村, 隔壁两个村跑他们村口摆摊的人也更多了。
瀚海书院山长在姜家村的消息传开后的第一个沐休日,他们村像镇上赶集似的热闹。
村里都停不下车了,村道上一辆挨着一辆的,里正和村里几个老头领着一群不上课的孩子在路上看了一天的车。
除了上山看庙会,他们哪见过这么多车。
家业他们都震惊,原来宝峰县有这么多读书人吗?
村里的老头也稀罕, 见过别人成亲小年轻跑去凑热闹看新娘子的,哪见过一群大小伙子跑来看个老头的?
“赵先生有什么可看的?”说话也没觉得怎么好听啊,又不跟寺里的大和尚似的说唱讲故事。
他们早上好奇,还跑去听了一会儿赵先生讲课, 好家伙都说得什么呀,云里雾里, 一句听不明白。
闹不懂这些读书人都是什么爱好, 竟然爱听这个!
太阳大起来, 不光书院的书生了, 还有些年纪不小, 瞧着怎么也得有四五十岁的坐着马车来了。
看得姜家村村民愈加的迷茫, 完全理解不了“瀚海书院山长”的号召力有多强。
他们镇上的教书先生都跑来听了, 激动得见到人都有点儿抖。
姜家村众人:“……”
他们从前过去打听束脩多少钱的时候, 这先生可不是这样的。
家长们懵了一会后, 转头叮嘱起自己孩子:“你们可要跟着赵先生好好学。”
他们虽然不懂赵先生教的到底哪儿好, 但这么多人不辞辛苦大老远地来, 有的自己头发都白了,看上去比赵先生年纪还大,还专门来了, 那赵先生一定很厉害。
看车的孩子们懵懵懂懂应了。
现在他们也觉得好厉害。
他们熟悉的赵先生好像要发光了似的。
来的人虽然多,好在这群读书人普遍比较讲理也有素质,还有人带着车夫仆从,井然有序的,谁家车马也没乱,也没什么不讲理大声嚷嚷吵架的。
还有人要给带路跑腿的小孩儿辛苦钱。
江修文也回来了,还带了一群同窗。
他开了自己家院门让一起来的同窗们把马拴到他家马厩和院子里,喊隔壁家亲戚帮他们喂喂马,就被同窗们拉着风风火火往山上跑了。
快到中午,眼看来的人越来越多,里正也有点儿傻眼了。
他们全村都做饭招待人才能供得上这么多人吃饭休息呀!
好在附近村子卖吃食的人家瞧见路上络绎不绝的车马,也赶紧跟着来了。
家俊还赶着驴车到刘家村和刘小丫两个哥哥一起把他们家所有蒸饼、包子、馒头全装来了,连刘小丫爹娘都到摊子来帮忙了。
到中午时他们村里稍宽些的街巷都有人摆摊。
里正和村里几个长辈商量了一下,让各家都打开大门,往院子里摆桌椅板凳,做汤、煮茶,免费供人休息、喝汤、喝茶。
秋天不比春夏,天冷了在山上站一上午不喝点儿热汤他们怕年纪大的年纪小的扛不住冻。
准备差不多了,里正让孙子上山告诉姜竹,山下各家都能休息了,又喊人抬着两大锅疙瘩汤到路上给看车的车夫们吃。
不要钱,谁饿了谁就来舀。
相比起来,山上秩序比山下要好一些。
赵先生一开始讲,早到的开始听,晚到的见别人都安安静静在听,也不说话找个位置坐下。
板凳不够了,就往后面站。
屋子里站满了,就挨着门口、窗边往外面站。
人越站越多,越来越挤,但还算有秩序。
姜竹、曲家兄弟和贾文彬只需要看看有没有年纪大站不住的,过去递个板凳。
不过到了中午,山上真是站不下了。
再站就得站竹林子里去了。
沈青越遛过来一瞧,也惊呆了。
好家伙,这阵势都要赶上他们大学学校在广场办活动了。
沈青越:“不行下午到作坊那儿吧,趁着中午吃饭,让他们都下山。”
姜竹:“嗯,我去跟他们说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