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大爷看他想得很清楚,点点头,“嗯,那就行。”
于凌那边也正准备出发去西单。
她对忧心不已的于承道:“放心吧,大哥。我二十七了,也早就结婚生子。又不像小妹,年纪不大,之前还在你的监护之下。就是真出事,那也是我任性妄为,你的责任不大。”
“你住在家里,我对你就有一份责任。”
“要再去南方的事,我不会改变的。是,有风险,但风险和机遇是并存的。我不想将来后悔推开了摆在自己面前的路。”
倒卖鸡蛋的生意已经彻底转给邱老娘了,这会儿她便也上门来。
以后刘老大送鸡蛋的地址改成了幸福里十六号院。
这都几个月了,居委会没说过什么。吴大妈也就彻底不管了。
邱老娘看到于凌是不大欢喜的。在她看来,这个家是她家邱新梅的。
离了婚的小姑子,回来一住就是半年。真是不自觉!
不过暂时她还是不敢得罪于凌。这生意刚到自己手上呢,还没有做熟,怕于凌给她使坏。
于是于凌和她打招呼的时候,她也笑着应了,“要出去了啊?”
“是啊,大娘。”
于凌出去,周大妈也亲亲热热的和她打了招呼。
齐欢从周家出来,跟着推着自行车于凌一起往外走。
于凌车上还载着货。
齐欢得走到公交站台,才能乘公交车去西单。
如今的公交车、公交站台都蛮少的。要走挺长一段路。
于凌前两天问齐欢要不要跟着她卖衣服。
工资标准和田玲是一样的,基本工资1.5元一天。卖得多还有奖金。
齐欢没有多想就答应了。
当时于凌还纳闷呢,“你怎么不去卖水果?”
那个卖水果的和齐欢好像彼此都有意思。
“去卖水果那就是依附于人,我自己又不是挣不到钱。我自己挣钱自己花不好么?”
于凌当时很是赞同。
她当初就是太依赖钟言了,在被兄嫂、父母背刺后,简直拿钟言当了救命稻草。
对他几乎是言听计从。
幸好后来很快振作起来,还能独立行走。
第113章
于朵坐着常宁的自行车到了北京图书馆,两人先去办借书证。
这里也是刚恢复正常营运不久,所以来办新证的人每天都有。
于朵是头一回来,有点好奇。
常宁干脆领着她到处转了转,他也顺道借了不少英语的原文书。
于朵发现有些外国小说有中英文对照版的,觉得这么对照着看也许对翻译能力有很大提升。
“咦,师兄,这本书是老师元旦后翻译的。”
陡然看到老师翻译的作品,她还挺惊喜的。
第二本虽然付印了,但才刚上架,还没什么影响力。
常宁拿起来翻了翻,然后笑着放回原处。家里是有出版社寄来的样书的,他还没顾得上看。
他又借了两本用得着的资料书,然后到阅览室去坐着看。
于朵已经摸清这里头的摆布规则,把书包搁在旁边的位置上,独自出去逛。
她以前很少出门的。
小时候基本放学回家就得帮着母亲、嫂子干活。
后来父母没了,就更是如此。
她就是那种基本只在方圆三公里打转的人。
到天X门广场都是有一次国庆跟着爸爸来凑热闹。
二姐跟她讲在外头穷家富路,她也完全没感觉。
她就没在路上过。
不出门就一分钱都可以不花。
辛明宇小时候去过很多地方旅游。
就是二姐、师兄和顾朝暮也都是因为下乡插队和下放,千山万水都走过了。
所以于朵也借了一本彩色图册的《游遍华国》来看。
这上头还有各省风景名胜的文字介绍。
但看出版年限,似乎是1966年以前的老书。
好像是听章编辑说如今出版行业依然不是太景气呢。好些人都还没有回到工作岗位。
不过如今路上不太平,除非是坐飞机。
所以于朵就算是有钱了,也不能想走就走,出去见世面。
火车卧铺都需要一定职级才能开到介绍信去购买,飞机票那基本就是厅级以上才够格了。
像二姐说的,坐在硬座上几天几夜。
晚上都必须轮流值班把行李盯着。
而且走道上挤满人,座椅下甚至行李架上都有人的场景,她真是想像一下都觉得不寒而栗。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她才能轻松出游。
如果不是北京一流大学十分多,她真的有去外地读大学的打算了。
读大学假期往返,是一个可以名正言顺出远门的事。
沿途也可以下车到附近城市开开眼。
不过,前头十年人口确实没什么流动的。
除了小将们大串联、当权派被下放、知青下乡插队、端铁饭碗的人出差、年轻人参军当兵,其他人基本都在一定范围内打转转。
于朵去办了借阅手续,准备把这本书带回去看。
常宁看到她借了这么一本书回来,估着她是想到处去走走看看。
这会儿是在图书馆阅览室不好喧哗,便没说什么。
只暗暗决定,之后有出去游玩的机会把于朵带上。
这个还是很现实可行的。
高考之后的暑假,有钱有闲的,找个机会出去逛逛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