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锦华(1036)+番外
只有张璞和杨贺眼观鼻鼻观心,对于华锦这种每次都能把对方的反应推测出来的本事,他们表示佩服,然后为他们默哀,华小六这么多年来,从来挖坑就没有坑不到人的,就算她不主动挖坑,都有自己挖坑自己跳的呢?
以为华锦不来今天就不能受到华锦的影响了吗,真是太天真了,华锦今天不来,不仅仅是因为今天她要跟宁淏聚会,还是因为今天她不用出现啊,真是为华锦的敌手感到可怜!
“启禀陛下,臣……”周存英先开始。
张璞淡然出列“关于前日商讨的策略,臣有了更好的方法,陛下请容臣禀告!”
虽然表面上淡定,秦尚任和杨贺都知道张璞一定在心里面骂华小六,明知道有最好的策略,偏生就故意拖延时间,所以他们这群人之前商讨都是在浪费,周存英也好,邱南冲也好,白费力气,虽然说最终也是摧毁对方的出招,但不知道为啥,张璞觉得就算真摧毁了也很憋屈啊!
这一次宁淏请的都是同窗,虽然说都是读书人,但是北方和南方是有差别,出身不同,背景不同,家乡不同都让一届的举子分成不同的小团体,这样更容易抱团,其他的背景出身或者家乡的,就算真的互相抱团,也是很难马上达到信任的。
华锦和宁淏也打算先从同窗开始,毕竟从前就熟悉了,然后慢慢的一点点的成为一个团体,何况寒门现在势力就两个,一个是以王明一门为首的,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却是文官武官都有,何况还有秦尚任这个首辅在。
比较麻烦的在于王明一门的人不党不群,从来没听说过他们跟什么人抱团,但其实仔细算计,真的是他们虽然人少,但是每个人都是人才啊,就几个人一个立场能做得事情都很多了!
另外一个势力则是在新帝登基之后才慢慢崭露头角的静斋先生一门,因为才开始受到重用,所以这一门虽然人数更多,但是大多官职比较小,而且自从宁淏这次科举夺魁之后,很多人都觉得,皇上也许对静斋先生一门还是有所顾忌的。
很明显,这一届也有静斋先生的人啊,但是在殿试的时候并没有受到关注和优待,对比一下,皇上点了宁淏做状元,直接封了翰林,甚至一步天子近臣。
谁不知道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不管未来宁淏会最终在哪里供职,光是这个资历就已经很光鲜了。
反观静斋先生的弟子就暗淡多了,若是说以前皇上需要掩藏心思的时候便罢了,现在明显皇上对朝政的把控更强了,但却还是这么对待静斋先生一门,有些触觉敏感的都觉得这是一个风向,静斋先生一门也许没有大家看到的那么受到重用。
相对来说,王明一门则是要受到重用很多,而他们不党不群的态度也让更多人读懂了当前的皇帝陛下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但王明一门就真的不党不群吗?这怕是刚入朝局的小菜鸟才会相信,而且是那种就算相信也不过一秒,之后马上反应过来是这就是个笑话的那种。
钱山说的很对,从古到今,朝堂上不是没有孤臣,但下场都不会很好,大家都明白,再看着像个纯臣,也不过就是给皇帝陛下看的而已,没有自己的人,在这云橘波诡的斗争当中,那就要被吞的骨头都不剩。
所以今日看似不过就是同窗聚会,但大家心中都是有数的,以前读书的时候尚且各自思量,何况是现在要同朝为官,宁淏是状元,也是最受到重用的,对这些人来说,围着宁淏抱团相对来说没那么难受。
文人是有尊严的,有自尊的,但是那得看是什么时候,基本迈入官场的时候,大家也就顺便把节操暂时放在老家了。
等到小院里陆续来人,内阁和六部开的会也进入了高峰,邱南冲捂着肚子脸也不知道是疼白了还是气白了,周存英更是咬牙切齿“所以张尚书的意思就是之前那些讨论是没意义的,那之前为什么不提出这个构想?”
张璞虽然内心在吐槽华锦这种坑人不仅坑别人,还坑自己人的行为,脸上却非常淡定“周大人小心措辞,本官不是否认之前努力的成绩,所以才在之前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在这个方法!”
☆、第九五九章 都是千年的狐狸
都是千年的狐狸精,谁也别跟谁玩聊斋,张璞混到这个份儿上,脸皮薄了早就被弄下去了,至于这个方法和策略是不是跟之前一点关系都没有,谁在乎,反正这个方法是正确的,华小六说了,越是这时候,越是要理直气壮,简单粗暴!
张璞是不会承认自己有报社的倾向的,没道理华锦坑他们,他们不能坑别人啊,反正大家也不是一条道上的,难道还需要客气吗?
要说华锦也是坑,从一开始那平倭的策略就是她自己拿出来的,所以那里面有几个有用的她自己最清楚,有多少坑她更清楚,她也不是什么军事专家,现代和平年代长大的孩子,会的策略也不过就是打一枪换个地方之类的。
况且本来热武器时代和冷兵器时代就没有办法比,华锦倒是很想要直接扔两个原子弹下去,一群倭寇全没活,但这不是她连炸药都不敢搞出来么!
所以张璞也真是误会华锦了,华锦后面给他的这个抗倭策略还真的不是她一个人弄出来的,而是结合了宁淏的经验还有她手下一些上过战场,了解沿海地形的人一起商量出来的方案。
也不能说这个方案就没错了,但不是还有杨贺在吗,这个方案拿出来之后,再讨论一下,也不就修正好了么,而且,打仗这件事本来就就是没办法提前预支结果的,方案什么的只能是一个预设,真的打起来就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