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锦华(216)+番外
在燕国好像是两个概念是可以划等号的,读好书就能当好官,实际上不然,,很多人可以把学问做得很好,但却不一定能够做好官。因为好官不应该是高屋建瓴,而是应该接地气的,这样的人才能够真正的为民做主,才能做好官。
这也是一直以来王明与其他的大儒最有争议的地方,因为那些人他们出自世家,从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并且,出自他们世家的官员,还在治理国家,并且国家并没有出现问题,所以他们认为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但王明从小是平民出身,天赋异禀才有今天的成就,他对学生的教育,却更朴实,更踏实一点,他认为好官就是要懂得民生,不懂民生是治不好国家的。
听到华锘介绍自己读过的书,他甚至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华锦在教育华锘整个过程当中的整个脉络,一瞬间,王明觉得自己找到了犹如知音一般的人,因为即使他,在教育这些弟子的路上,有些事情也是他从前没有想到的,但华锦都做到了。
“你们从永平府到苏州走了整整大半年?”王明没有想到华锦会想到这种方法。
“是的,老师,因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是什么样的知识,背下来了,学习到了,也不一定能够真正的理解,只有亲眼看到了,才能够踏实的记下来,成为自己的东西!”这已经是前世总结下来的经验了。
但此时华锦说出来,却让王明和张璞等人若有所悟。他们之前也曾经考虑过,如何让学生能够更懂得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来,但是却从没有想过这种方法,或者说即使是想过了,也不敢真的去用这么长的时间,不做别的,只是为了游历。
“那你不觉得这样是浪费时间吗?”张璞现在也已经收入室弟子了,对于教育弟子,他也有很多疑惑,所以这样问华锦。
“为什么觉得是浪费时间?这条路上所有的经历都是一种学习,我并不认为学习就只是单纯的背诵,因为无论是什么规则,什么道理,如果他不能用,那就是废话!所以这一路上经历的所有一切,我相信都是一种学习,对小锘是,对我也是,这一路上我们见过很多人,经历过很多事,这些都会成为我们很宝贵的财富,而且在路上,小锘也读了很多专著,又开阔了心胸和视野,我觉得这八个多月非常值得。”华锦不自觉的就带上,前世给那些为了孩子的学习愁得要命的家长,做咨询时候的态度。(未完待续。)
☆、第一九八章 劝学
华锦的话让一群人有些目瞪口呆,好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此时的华锦,不再是那一日郁郁行走于雨中,笑谈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少年,更不是刚刚与他们随意玩乐的样子,现在的华锦,就好像是前世,有几次被邀请去做讲座的时候,那位专家心理师。
华锦讲到兴起处,伸手从桌子上拿起毛笔。然后蘸上墨汁,铺上雪白的宣纸开始写“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王明走了过来,站在华锦的身后,想要看她写什么,张璞和宁淏也在一边仔细的看着,此时,华锦正在兴起处,笔触自然也没有收敛,着实带有狂草的风格,她写字很快,但还好,几个人都能知道她写的是什么,于是跟着她一起念。
越念就越睁大眼睛,看着华锦的眼光,宛如在看一个妖孽,就在刚刚,眼前的这位少年还曾经说过,她从未读过先贤的著作。他只读过律法,可是谁能告诉他们,一个只读过律法的孩子,她是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心胸,怎么样的心态,和怎么样的眼光,写出这样的一篇文章的呢!
一直到最后,华锦写道‘善假于物也’那时候,才停了笔。
“怎么不写了?应该还有吧!”王明他们几个读着华锦写的这篇文章,只觉得文采斐然,又极有道理,却没想到,华锦会突然断下来。
华锦刚刚也是一时性起,她本是练书法的,很多古文她都会涉猎,这篇劝学其实是她在前世一次讲座上曾经用过的素材,加上本身这篇文章也是她在中学的时候教材中用的,她还背过,所以知道。
当时中学课本中,是节选了一部分的,并不是全文,华锦也只记得这么多,更多的她也不会,只是她没有想到,这个时空的文人竟然如此敏感,只看她写到这里就看出来这篇文章并不完整。
“没有了,只有这些!”华锦此时已经冷静下来,只觉得刚刚,自己好像回到了现代,那个自在的自由的,被人用崇拜的眼光看着的优秀心理师。来到这时空已经接近两年的时间,虽然她告诉自己,要在这个时空好好生活,但每每梦回,依然会怀念曾经那个时候的自己,虽然那个时空的她个子不高,不够漂亮,但那是她自己,就是她自己,不是任何人。
“哎,怎么会?肯定有肯定有,你不要谦虚啊!”张璞仔细看着华锦写的这篇文章,然后让她继续写。
华锦认真的摇头“真的只有这么多,让我再写我也写不出来了。”
因为这篇文章极长,华锦又写的狂草,字本不小,所以写了几页纸,王明正拿着其中一张“可惜啊,可惜!”
“对呀,真是可惜,小六你应该再继续往下写的,刚刚趁着有灵感的时候,这真的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老师,弟子建议把这篇文章刊印出来,给我们的学子来读。”张璞听到他老师说可惜,才这样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