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进化史(173)+番外
泼皮遇上无赖,温家完败。
然后这件事也不知道怎么的就越传越厉害,开始只是京城的百姓知道,后来华县的,渭南的,东南沿海一带,一直到全国各地。
八卦是刻在人骨子里的喜好,尤其是这还不是什么皇室秘辛不能随便讨论,这就是老百姓最实在的事儿,所以全国人民都高度一致的讨论起来。
“呸!这家叫个什么玩意儿,不是自己生的,就这么作践。”这是性子爽利的大妈。
“就算是结两姓之好,没有女儿什么事儿,可是这温家也太不厚道。”这是老学究。
“当娘的一把屎一把尿的把小娘子拉拔大,结果就让这群老爷们这么糟践,真是作孽哦。”这是年纪大的老太婆嘟嘟囔囔。
“孩子定亲,不是都会问问当娘的意见吗?”这是天真单纯的小娘子。
“……”
其实孩子定亲,有几家是不问当娘的呢?就比如温云,温大郎活着怎么可能不问问温柳氏?只不过这个过问是情面,感情上的过问,如果没有男人赏下的这个感情面子,那么按照礼法上是不需要过问的,以前是大家都会给生母个面子啥的,现在不过是将这件事摆到了台面上。
温家那边着急上火,丁家死活不同意退亲,哪怕温家许给总总好处都不行,后来干脆威胁,说温柳氏这次找了安平长公主当靠山,丁家一声冷笑,人家不在乎,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有正经八倍的婚书,我就是不退亲,就是长公主也得讲理吧。
这下温家上下可真是火了,有埋怨族长贪心不足的,也有埋怨温云祖父的,现在可好,丁家那边不退亲,温柳氏摆明了不同意,又有安平长公主撑腰,现在可真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开始是互相埋怨,然后就是互相攻歼,紧接着温家觊觎温柳氏的嫁妆的事儿也被人说了出来,倒是都是闲言闲语,弄得原本在当地风评还算不错的温家在经常成了过街老鼠,便是在渭南本地,也是被大大的诟病。
丁家更狠,在一次温家再次去商量退亲的事的时候,直言道:“如果在提退婚,那就将当初温家的打算大白于天下,让所有人都看看温家的嘴脸。”
骑虎难下,温家族长与温云的祖父一齐病倒,至于是真的病还是躲羞,那就不知道了。
丁家咬死不退亲,所以这件事又僵住了,也因为丁家咬死不退亲,所以原本说什么两姓之好的人气焰消下去不少,实在是丁家不是一个好的结亲对象,如今又传出温家觊觎娘子的嫁妆,所以这摆明了是坑孤女寡妇,因此那些唯礼教是天的老迂腐也都没怎么吭声。
第一百一十章
安平长公主趁势又上了一个奏本,将事情写的非常详细。
第一点:在礼节上,古籍上有记载,婚事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就是说没有祖父族长叔叔什么事。
第二点:牛尚且有舔犊之情,身为母亲,十月怀胎,对于子女自然更加爱护,所以参与孩子以后的一生也合乎于人情。
第三点:杜绝这种族人的欺压,父亲去世,族中很多人就会欺辱这些孤女寡妇,典型例子就是温家,为一己之私,专横定亲,坑害小娘子。
总结就是于情于理,婚书之上,必须有正妻的签字画押等等。
卧槽!!这奏本一出,世家瞬间警觉,这么有理有据的事儿,除非安平长公主死了再次托生能做的出来,这分明就是陛下的拿手好戏,论据充分,一击必杀,让你反驳都反驳不出来,所以这件事是女皇陛下想的!!
有温家案子为引,这件事秦康乐直接准奏,完全没引起任何人的驳斥,而且现在也不是让子女的婚事全权生母做主,只是从原来的情面感情上的参与权变成了光明正大合法的参与权,大家对这个接受度还是挺高的。
然后秦康乐紧接着又下了一道旨意,这个旨意对于很多世家以及大族来说,就是让整个家族坏坏哒的感觉了。
女户——家无男丁,女子可成一户。
世家非常想反驳,可惜秦康乐要么不出手,出手就是不让人反驳,秦康乐下的旨意很好,有男丁的自然以男子为户,只有家无男丁的,才女子户,不为别的,只为在婚事上不被欺压,而且免了女户的徭役,理由是孤女寡妇,已然可怜,上天有好生之德,人有怜悯同情之心,为这些可怜人多尽一份心有何不可?
一贯强硬的秦康乐大打感情牌,打的世家头昏眼花,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反驳,当然很多人也没往那个削弱族权上头去想,觉得这就是秦康乐给孤女寡妇的一个优待,如她所说,这些人失去家中顶梁柱已经可怜,如今在给她们多一些自由也没问题。
直到多年后,很多人发现孤女寡妇招赘女婿,方才知道这项政策有多么的削弱族权与父权,可惜为时晚矣,只能在同乐大帝的野史中来个浓墨重彩的一笔,言明同乐大帝的心思深,眼光之长远。
秦康乐的两道诏书是连续下的,至于温家女与丁家小郎的婚事在旨意下达之后,丁家那边就松了口,退亲之后一家三口搬离渭南,据说是到东南沿海一带讨生活去了,只是对方颇为富裕,想来通过这门亲事还是得了不少好处。
安平长公主派人第一个为温柳氏在渭南立了户籍,成为秦朝乃至于整个历史上第一名女户,不再受夫家族中的辖制,当然也不会受到任何照顾,可是温柳氏有钱,现在明显有长公主撑腰,谁敢不给面子,因此日子过得颇为顺心,据说回家给长公主还有陛下立了长生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