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皇帝养生系统(慢穿)(231)+番外

作者: 十月瘦瘦子 阅读记录

临行前,刘如意还记得皇兄对他说,“西域诸国有许多大汉没有的种子,价值千金,可惜很难弄到手里。”

“那我要怎么做才好?”

“随缘吧,如意若是在匈奴能找到种子,就趁着机会带回来。若是找不到,也不勉强,保住性命要紧!”

“知道了,皇兄我都听你的。”

刘如意紧紧地包着他的小坛子,里面装栽的不仅是他的努力成果,还有他的希望。

他混在冒顿身边有一段时间,也见到有不少西域商人是来拜见单于的,带上重金和宝物,只求在来往的商路上免遭匈奴人劫掠。

相当于交保护费的意思。

刘如意跟在干爹身边,也有点狐假虎威,他人小看着脸嫩,找异国的商人说话儿,别人也肯搭理他。

这孩子才十岁十一岁的样子,容貌俊俏秀丽,头上还戴着金玉之物,通体的富贵气派。不了解的人,都以为他是单于的亲儿子。

刘如意左看看右逛逛,喜欢听西域的商人用匈奴语夹杂着些许方言,来讲这些货物的来历,还有西域诸国的风土民俗。他学习的速度就跟海绵里的水一样,匈奴语已经相当熟练了,还能说上两句大月氏、大宛那边的语言。

小孩笑着问:“哈米尔大叔,你是哪里人啊?”

对方是一个长着大胡子,会骑骆驼的中年人。双眼里闪着精光,但笑容看着却非常憨厚。哈米尔是有胆识的人,不然也不会牵着一大堆骆驼,带着手下的人,跨越东西来做生意。

哈米尔大叔看着挺爽朗的,“我是大夏人啊,大夏在哪里,你知道不?”

刘如意摇了摇头,“我不知道啊,哈米尔大叔你给我讲讲吧。”

哈米尔说道故国,眼神就有些怀念,“我们大夏人啊,以务农为生,也有好多人出来做生意的。家里种着都是一大串一大串蒲陶,吃在嘴里酸甜可口的。可惜啊,大夏的兵力薄弱……”

不然他也不需要跟匈奴人交过路费啊。

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如此,谁的拳头大,谁就有话语权。

哈米尔嘴角都是苦笑,他跟这个小孩说这些作甚,小孩肯定是站在匈奴人这一边的。他给小孩抓了一把蒲陶干,“小王爷,要尝尝我家乡的蒲陶吗?”

原本多汁饱满的蒲陶,被日光晒干了水分,变得干瘪,却更加甜蜜软糯。细细掰开一枚,里面还散发着水果的清香。这种大自然馈赠的蜜意,是西域大地上难得的甜度来源。

刘如意指着一颗颗干瘪的褐色果实,卖相一般啊,“这个好吃吗?”

哈米尔大叔挑了挑眉,表情相当自豪:“我们家乡的蒲陶干啊,味道特别甜的,小王爷试过就知道了。”

这么一小把蒲陶干,从大夏带到西域诸国,能值三钱银子,是贵族最喜欢的零食了。

刘如意当即伸出了手,“谢谢哈米尔大叔,那可真要尝尝。”

男孩双手捧过蒲陶干,往嘴里一丢,顿时睁大了眼睛。好甜的果干,酸甜适中,还有嚼劲,比他在汉朝吃的杏脯肉甜多了。

“哈米尔大叔,你这里有蒲陶的种子吗?我怕你离开之后,我就吃不到这么美味的大夏蒲陶了。我生得那么大,还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果干!”

刘如意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他知道一张嘴就要东西,真不要脸啊。

“没事,只怕你种不出来。”哈米尔大叔挥了挥手,“我们家乡,门前的架子上都种着蒲陶,不算太值钱。”

只是他们行商的人,把蒲陶带到千里之外,就值钱了。

作为回礼,刘如意掏出了自己的一条丝帕。这可是诸侯王才有资格用的丝绸,质地最轻柔,放在手里轻若无物,上面的绣着的飞鸟栩栩如生,羽毛上的纹路跟真的一样,一丝丝的。

一双鸟眼有神灵动,连眼珠子旁边的眼白都绣到了。

他本是汉朝的王爷,大汉这边会每季送点东西过来,算是生活费的意思。

总不能叫冒顿老是自掏腰包给老刘养儿子啊。

男孩笑着说:“蒲陶干很好吃,丝帕送给大叔。”

“这个好,这块丝绸很贵啊!”

哈米尔大叔一看就是识货之人 ,他的眼睛眯起,以为这是匈奴人从南面劫来的宝物。他重新评价眼前的“单于的儿子”,觉得能用一把蒲陶干和蒲陶种子,来换取贵族的友谊和礼物。

真是太值啦!

他走南闯北那么多年,在西域从来没见过这样精致的丝帕,这样逼真的绣工,连大夏国王用的,都没有这样精美。

这肯定是汉朝产的丝绸。

可惜匈奴人截断了往南的商路,他不能到汉朝去卖货。

“小王爷,你这个朋友,我哈米尔认了!”

“我也喜欢哈米尔大叔,以后有空带点新种子过来呀。”

刘如意开心地笑着,他通过同样的方法,获得了胡瓜、胡荽和胡麻的种子。他除了保存大部分种子以外,还在匈奴皇庭的土地上中了一些。他怕种子留着留着,就死了,能种下一些,再重新结籽儿。

那就是双倍的保险。

在搞事业上,刘如意很用心,天天搞得灰头灰脸的,连鞋子都沾着泥。连雅朵喊他去玩,他都说没空。

“如意哥哥,你不疼我了。”雅朵公主瘪了瘪嘴,有些不高兴。

这些植物有什么好的,难道还比她要好吗?

为什么如意哥哥不来看着她,反而天天对着这次苗苗?

小女孩拉扯着男孩的皮腰带,不肯撒开手了。她倒要好生瞧瞧,这个苗苗能长出个什么精怪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