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皇帝养生系统(慢穿)(927)+番外

作者: 十月瘦瘦子 阅读记录

而且这种收支略有盈余的状况,终于在一次杏仁发霉的情况中,被打破了。陈狗子在捣杏仁的时候,发现装杏仁的坛子不知何时被磕开一条裂缝,杏仁受潮,表面长出来一层灰白色的霉。

这里可是足足二十斤杏仁,花了五百文买来的,是熬一个月杏仁粥的量!

“祖母,这些杏仁不能用了,这可怎么办啊?”

“杏仁不能用……做完这几日的量,之后便把这个摊子关门罢了。”

陈婆婆擦了擦眼睛,背过身去,不让泪水落到杏仁粥里。熬好的粥是甜的,她的心里却好苦。

她撑了那么多年,突然间觉得好累,撑不下去了。

她招呼陈狗子出摊,打算好好干完这几日,便放弃罢了。

谁知她出摊,被一群身着丝绸衣裳的年轻男女围住了。他们大约有十几个人,眼神比烛火还亮,看得老太婆瘆得慌。

“你,你们有事情吗?”陈婆婆捂着心口问。

“有事。”为首的郎君拱了拱手,有礼貌地问,“请问你是陈婆吗?这里是不是卖陈婆杏仁粥?”

“是啊,我就是陈婆。”不过杏仁粥大概卖不了几天了。

陈婆婆把后面的话咽下去,她对杏仁粥的感情最深,她又何曾愿意让摊子倒闭呢。

陈婆是陈婆婆年轻时候的称呼,陈婆杏仁粥便是摊子的名号。老太婆见这群公子小姐手里都拿着一沓纸,看见她像看见金子似的。

这群人真奇怪啊。

没等陈婆婆犹豫太多,这群年轻人一声招呼,把她这儿的座位全占满了。有人手慢一步占不到座的,竟然留下家仆,让仆人帮忙买杏仁粥。

“有劳婆婆,三碗杏仁粥,我与二位兄长们一人一碗。”

“我还没吃过这儿的杏仁粥呢,不知道好不好吃。”

“这是濮王在《大唐周报》生活板块写文章推荐的,他会瞒着良心说假话不成?”

“他那样的人物,定然是不会的。”

李泰是谁啊?

他有钱有身份,犯得着虚假卖安利吗?

大抵因为生母长孙皇后患有气疾,生下的几个孩子身体不算特别好。李泰从小胖子长成大胖子,乍暖还寒的时候总容易犯咳嗽的毛病,他小时候很爱吃陈婆家的杏仁粥,对病情有一定疗效。

自从他到外地当藩王,好多年没吃过了。

今年他均州回到长安,思乡之情夹杂着馋意,文思泉涌,又得了一篇好文章。他把文章发表在《大唐周报》的生活板块,得到两百块钱的稿费。

这点钱对他不算什么,文章亦是有感而发。他写文章不图什么,就图个痛快。

李泰想不到,自己的一篇文章,会让一家小摊起死回生。

陈婆婆不懂其中的前因后果,有生意上门,她自然不会将客人拒之门外。她让陈狗子把杏仁粥端到顾客的桌上。祖孙俩头一次遇到那么火爆的生意,又惊又喜,恨不得感谢各路神佛。

这几日生意好,有钱周转,杏仁粥有可能不用关门!

一位姑娘的手里拿着报纸,丝毫不嫌弃这样的小摊破败。她吨吨吨干掉半碗杏仁粥,念着报纸上面的文章,表情如如痴如醉:“……长安西侧有县万年,万年县有陈婆,陈婆熬得杏仁粥最佳。杏仁粥冷吃凝如软酪,热吃如甘浆,寒暑食之皆宜。余年少时一品,至今不曾忘……”

在濮王的安利之下,众人吃着杏仁粥,只觉得入口即化,美得要上天了。

陈婆婆听了一耳朵,大概意思听懂了,是有人夸她家的杏仁粥好吃,所以这群公子小姐才过来吃粥的。李泰的文字和句式用得简单,几乎都是大白话,没有弄太难的典故,让白发老妪听得明白。

真好啊。

“狗子,我们这得感谢别人。”陈婆婆感恩,客气地问,“小姑娘,这文章是谁写的?”

姑娘把报纸收起来,笑嘻嘻地说:“这是濮王殿下在《大唐周报》发表的文章,说你家的杏仁粥好吃。粥熬得很香,殿下没说错。”

陈婆婆:!!!

陈狗子:!!!

竟然是王爷夸赞了她家的杏仁粥!

陈婆婆活了那么大寿岁,见过好多客人,但是旁人不留姓名,她不知道哪一位是濮王。她不能当面感谢濮王,但她问清楚了,文章登在《大唐周报》上,是当今圣人的产业。

“狗子,你问问旁人,何时再卖那个《大唐周报》。人家夸了我们家的杏仁粥,我们好歹买上一份,支持支持。”

“祖母,我晓得的。”

陈狗子笑得合不拢嘴,他和祖母陈婆婆忙到太阳下山的时候,终于挣得一百多枚铜板。他们再干几天,便能填补杏仁发霉的亏空,摊子可以继续维持下去。

生活到绝境处,总是能有希望的。

一跃成为网红店的杏仁粥铺,生意红火数倍。陈婆婆没有骄傲,依旧维持着粥品的质量,获得的美名更多了。后来,陈狗子遇上了一个特别爱吃杏仁粥的姑娘,两人看对眼,很快交换了婚书,结成配偶。

以陈婆家的杏仁粥为例,《大唐周报》顺利带火了一批长安城的小店小摊,并且有向其他城市辐射的趋势。报社的记者来自五湖四海,不单是长安,他们家乡的美食也很好吃啊。

来自并州晋阳的记者狄仁杰,为家乡的葡萄感到自豪。他在报社运笔如飞,积极投稿,赞美自家的葡萄到底有多好吃,并且向圣人疯狂卖安利。

狄仁杰:我家乡的葡萄皮薄个大!

狄仁杰:我家乡的葡萄吃起来很甜!

狄仁杰:我家乡的葡萄完全不输高昌的马奶葡萄,并州紫葡萄才是正统,高昌绿葡萄简直是一个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