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玫瑰的审判[刑侦](71)
就像学校旁边的小卖部会卖一些学生美术课要用的橡皮泥、蜡笔、皱纹纸等等这些工具。
一般开在大学旁边的文具店里可不会有些东西。
“因地制宜”四个字放到哪都说得通。
在本案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程悦火速赶回实验室,因为她和盛吟秋联想到了同一个问题。
那就是人贩子是如何把这些“飞蛾”带到码头的。
实验室内,众人围坐一起各抒己见。
程悦最先发言, “读品在人体中的滞留时间是有限制的,耽误太久或者路程上有颠簸的话, 藏读的外包装势必破损。”
这一点经办过贩读案件的警察都知道。
按照一个人的肠胃容量, 一次一人大概能藏匿读品500到一千克。
换成同体积的盐, 大概是两袋半。
读贩一般会用乳胶、塑料袋、避云套等等材料把读品包裹好。
这样大体量的物品,加上外包装不适合吞咽,更不适合塞入,往往需要“飞蛾”耗费4-10个小时, 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够把这些包装过的读品藏进身体中。
藏好了之后也不是一劳永逸。
读品在体内的状态一般能够维持1-2天的时间,还必须保证在这期间“飞蛾”不能吃不能喝,以此确保腹中读品的完整性。
否则时间太长不仅“飞蛾”忍受不了, 读品本身也存在外包装破裂的风险。
盛吟秋对此也持相同意见, 点头道, “曾经有一个“飞蛾”被海关查获, 在边境拦下,收治入院后经过3天时间他才勉强排出身体里71颗读丸。”
如果不是海关人员发现得及时, 这批读品要么把这个“飞蛾”推向死亡边缘, 要么会流入国内祸害更多普通家庭。
一旦外包装在体内破损, 不仅“飞蛾”自己有危险, 读贩冒着风险带的货也就一拍两散。
所以最保险的方法是就近找一个地方, 成为他们藏匿读品并制造“飞蛾”的据点。
“要是按照这个思路推理,那码头附近2公里半境内的住宅楼区都有嫌疑。”秦梨眉头紧锁说。
特别是那些租房出去的。
而这个范围也非秦梨信口开河。
这是读贩能够确保“飞蛾”藏好东西, 并及时万无一失送到船上的距离。
太远不行,太近也不行。
太远路途中会增大读品碎裂在身体里的风险, 太近则容易被警察发现。
越是讨论,众人越觉得他们之前查的方向大概错了。
既然已经确定这起案件和贩读逃不了干系,那势必要把这宗命案当成缉读案件来查。
和之前的杀人案侦查逻辑自然不同。
敲定这个前提,盛吟秋火速开始安排一切。
率先联系到码头附近辖区的派出所,要求当地户籍警察配合调查。
这些户籍警察不仅是他们的助力,更是隐匿警方行踪的保护色。
在最终行动开始前,盛吟秋给自己的下属和参与行动的户籍警察打预防针。
“我们一共分成12个队伍,4个片区,以层层筛查的方式对附近的小区和居民楼进行盘查,记住这次盘查活动必须要细致,宁可多跑几次,也不能放过任何有可疑的地点!”
每一个在场的人神情严肃,心中对此次行动不敢小觑。
哪怕是不知道具体细节的户籍警察,也分外严阵以待。
他们平常走街串巷,或者坐在办公室管理户籍,为的不正是老百姓的安全吗。
这样的整肃的队伍令盛吟秋心生满意,她郑重敬礼道,“我会在110指挥中心做好调度准备,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刻通知指挥中心!”
“是!”
浩浩荡荡一大群穿着制服的人,怎么看都很惹眼。
为避免被嫌疑人察觉到这次活动背后的目的,盛吟秋搬出了“人口普查”的名义,让12个小队分头行动。
程悦也在队伍之中。
她换上平常只有在大型活动的时候才会穿着的制服,和随行的派出所户籍民警一样,手里拿着一个小本本。
如果忽视那双目光锐利的眼睛,看上去倒真像是刚毕业的警校学生,跟在前辈身后做着普查工作。
很容易让人放松戒备。
在来之前,程悦等侦查员还特地在派出所“培训”了一遍,包括人口普查需要的七问七答,以及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如此充分的准备前提下,盛吟秋面前的这些队伍,连她自己都难看出端倪。
程悦等人的第一站是一个看上去不大的地方菜馆。
这个菜馆虽小,但它的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所以生意也特别好。
程悦他们过来的时候赶上刚忙过中午饭的档口,饭店里依旧做着几桌客人。
“谁是老板呀?”户籍警察推门进去便扬声问道。
一个系着围裙的女人擦了擦手走过来,有些不安地扫视着进来的警察,“我是。警察同志你们有什么事啊?”
程悦先是礼貌地打了个招呼,“大姨您好,我们是来做人口普查的。”
老板娘一看程悦这么嫩的姑娘,顿时觉得应该不是什么大事,态度也和蔼可亲不少,“这样啊,那你们先坐着稍等我一下,我去厨房交代一声就来!”
程悦也没有催促,只是说,“好,我们不着急,您慢慢来。”
说完那老板娘便钻进厨房去了,估计是去和厨房里炒菜的老板说这事。
她一走程悦和同事开始打量起店里的陈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