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硬演恶毒反派也不是不行(405)

作者: 轮椅嘎嘎乐 阅读记录

有了这个带头的,也有几户愿意尝试,秋南亭没强迫剩下的绝大多数人,只让人寻来几张契纸,跟这几户农户签了契约。

在一年内,这些人的田地该如何耕种,如何引水挖渠,都需得听秋南亭的安排。

相应的,种植中所有用到的工具、种子还有一应可能出现的花销都由秋南亭负责。

当然,是秋南亭在离京前,从皇帝那里拿的启动资金,不算太多,但是供这几户人家的地没有问题。

土地的问题急不得,只有出现了产量上的变化,才能让百姓信服。所以战线拉到一年,秋南亭倒也不急。

而有这个开了个口子,秋南亭至少在百姓面前树立了打算认真治理,且还算得上大方的知州形象。

秋南亭将那写的十几卷农书给了师爷一份,师爷等他将事务都上手,便要去找上一任知州,那知州去了江南,更是天下粮仓,若能进一步改良耕种技术,效果也是极好的。

整整一个月后,洪州州衙中的文书总算被看了个七七八八,秋南亭又在街上转了几天,勉强跟部分乡绅也熟络了些许。

师爷见状也不久待了,省得他人在这里一天,前知州权威的阴影就会停留一天。

师爷离开后不久,秋南亭也并未安坐州衙,而是亲自走访那几家签了契约的农户。

三月初,阳光正好,田间微风吹过,带着泥土的清香。

秋南亭挽起袖子,又将裤脚高高挽起,露出半截小腿,蹲在田埂边,认真地盯着田里刚抽出的苗。

他微微眯起眼睛,指着田埂对一旁的农户说道:“这里的埂有些松了,水会流失得快。再紧一些,稻苗能长得更好。我们待会儿将这道渠再改改。”

说完,他又伸手抠了抠田埂上的泥土,感受其湿度。那认真劲儿,俨然不像个高高在上的知州,更像个经验丰富的老农。

站在他身后的李津一派稳重,从头到尾一丝不苟地护在秋南亭身旁,将围上来看热闹的百姓隔开一臂距离。

李津抬眼扫了一圈,那目光分明带着警告,吓得围观的百姓不自觉往后退了一步。

“这新来的知州倒是稀奇,居然亲自下地!”人群中有人低声嘀咕。

“听说这位通判本是监督知州的,怎么瞧着,这通判还护着知州呢?”旁边一人也附和道。

百姓们看着秋南亭在田间忙碌,李津则站在一旁寸步不离,越发觉得这两人的关系有些微妙。

明明通判的职责是监督知州,为何眼前这位却光明正大地护着知州?

无人敢上前质疑。毕竟,自从秋南亭上任以来,不但没有加重百姓的负担,反而在试验田上投入了不少银钱。

百姓们虽然疑惑,但眼下这个知州看上去确实愿意为大家办实事,谁还能多说什么?

田间的围观百姓原本只是看热闹,但见秋南亭在地里看得如此认真,眉头微皱,煞有介事地拨弄着田埂上的泥土。听他说话,也是有理有据,让人不由得信服。

之前他们种地哪里顾得上一直盯着地里的土捻开之后是什么模样。

人群中一个农民看了半晌,终于忍不住挠了挠头,走上前小声说道:“大人,您这瞧得可真细致。能不能……也给草民家那块地瞧瞧?”

说完,他似乎意识到什么,脸顿时红了几分,讪讪地补了一句:“草民最开始没想着试这新法子,现在却要麻烦大人,着实有些……冒昧了。”

秋南亭闻言,抬头望了他一眼,温声道:“有何不可?都是为地里的收成好,多看看无妨。”

他走了几块不同人家的地,俯身各抓了些土,在自已的小臂上捻开,用手轻轻拨弄了几下,随后举给周围的人看:“大家瞧瞧,这土里有没有什么不一样?”

围观的农民纷纷凑近,伸着脖子仔细打量,却大多看不出所以然。秋南亭见状,耐心地解释着颗粒和气味的细微差别。

几个农民挤上前,瞪着眼睛敲秋南亭手中的土样,纷纷点头。

那开口请他看地的农民更是挠着后脑勺,不好意思地笑道:“大人,您这法子真是厉害,草民以前都没想过还能这么看泥土。”

秋南亭拍拍他的肩膀:“本官说得再多,地里的事还得靠你们自已掌握。以后遇上不对劲的地方,就多摸摸、多闻闻,时间一长,自然能知道土里的变化。

不过这终究是笨办法,本官那书中记载了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各种状态的土壤,但大家不识字这个问题”

秋南亭低头沉思,李津顺手用帕子将他手臂上的土擦去,将他袖子拉下来。

“开个农学堂吧,只要找会识字的人给他们念念就行。”

秋南亭看向李津,眼睛弯了起来。

“好。大家觉得如何?虽然可能会有听不懂的,但到时可将问题汇总给那念书的人,一并交给本官,本官给他讲之后再转述给你们。”

第190章 重生之我是小猫咪(1)

夕阳下,小摊贩正忙着收拾一天的摊子,卖糖葫芦的小贩将最后几串糖葫芦用红布盖好,嘴里哼着洪州小调。

街角的糕点铺冒出阵阵甜香,门口排满了提着篮子的妇人,热情地与伙计讨价还价。

不远处的茶馆里传来说书人的激昂声音,听书的老者拍着桌子叫好,茶盏碰撞声此起彼伏。

巷口的顽童嬉笑着追逐,手里挥舞着刚从木匠铺讨来的木剑,脚下踢起一阵尘土。整个洪州的街道,繁忙却不显得混乱,每一处都透着生活的满足与宁静。

就在这热闹的街道旁,一条幽深的小巷里,地上的一堆东西忽然晃动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