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山居悠闲日常(69)
这铺面比阿桃预想的大多了,后头灶台什么都备的齐全,只肖打扫干净立即就能用上。外间能摆下五六张桌子,最主要的是后头还带个小院儿跟三间屋。
阿桃现在全数身价能拿的出来的有六十贯钱。
这钱用来将这间铺子重新归整一番还是尽够的,后头屋子阿桃暂且只准备留一间出来住人,余下用来留做专门的雅间,除了这三间,她预备再起三间屋。
她以脚步丈量这院子,心里盘算要将屋子起在哪里最合适。
还有茅房也要改,阿桃才进茅房就翻着白眼皱着眉出来了,这茅房要推了另砌两间,外头要留个供客人洗手的水台面。
角角落落都看了一遍,细想着还有没有漏了哪里,想到常平安在山洼里那院子也起了两间屋,便问道,
“上回你在家中起房子花费了多少银钱?”
“木头是从山里砍的,砖石青瓦是找了砖窑拉回来的,除了砖瓦贵些,请了村里人来帮工也费花了些钱,其余没费什么银钱,两间屋约莫三十贯。”
阿桃私心算了算,除了另起三间屋跟茅房,还要买些桌凳杂七杂八,那六十贯钱紧是紧些,但加上摊子上每日还有不少进益,食肆开业前的准备应当都能备齐整了。
砌屋这事儿阿桃将银钱直接给了常平安,这事儿也暂且托他去办,木头砖瓦都挑上等些的材料来。
又叫顺子帮着找几个手艺精湛的工匠,原先三间屋也尽量修缮的跟新起的屋子一样,窗要开的大,顺子拍着胸脯应了。
原本还想着怕是要等到年后才能攒下银钱买铺面,现看来年下就能将食肆开起来了。
这铺子先前是家面馆,也开了不少年头,墙壁地面许是经久没打理,已结了一层厚厚的油垢,还得从上到下都刷洗一遍,墙面也得重新刷过。
这面馆看着脏,但因味道好,生意向来都不错,往后食肆开起来,原先那些面馆老客想来定会伸头看一眼。
阿桃对自个儿手艺还是有几分信心的,只要人能来,她就能将人留住。
常平安那头忙着搜罗木材跟砖瓦,阿桃每天忙完了就去铺子里头打扫,宋妈妈也忙活,日日都往云绣坊去教绣娘分线起针。
顺子跟阿福得了叮嘱,如今卖卤味时都要说一句,马上要在南市街开食肆了,有老客便问到时要卖什么吃食,顺子跟阿福神秘兮兮只说,到时候便知。
这二人这般作态,倒惹的不少人上了心,同顺子说到时食肆开门好记得提前说,也有人怕回头食肆一开,街上摊子便不摆了。
顺子又一一跟人解释,开食肆卤味只是捎带,故而两边摊子卤味都是正常卖不会歇。
中秋节后,县里客商也愈发少了,原先定卤味的酒楼花楼也都减少了份量。
有客商找到顺子的摊位来问,这卤料方子肯不肯卖。顺子摇头,表示不知,要回去问问阿桃。
那客商竟也固执,等到顺子收摊,要跟他一起去找阿桃。
这客商叫赵东富,是汴京人氏,来往西域做香料生意,他最爱吃这卤食,因常年奔走风餐露宿,手中银钱虽有大把,但有时在外头想吃些东西却不那么容易,一队人跑商,总不能还带着厨子,故而他才到观南城吃到卤味,便觉得天底下没比这更好吃的了,也完全可以赶路时添个菜。
他跑过了这么多地方,唯独这观南县的卤味最香。
阿桃如今也不差银钱,自然不愿意把自个儿手头财路送给旁人,不过这客商说的确实有理,往来客商任谁眼里都是块肥肉,阿桃也不想放过这次赚钱的机会。
“这卤味方子不能卖出去,不过这卤料包能卖些给你。”
阿桃盘算一番,如今香料价高,这卤料包一包能卤不少东西,故而这价她还得细算算要定在多少合适。
赵东富先见阿桃不愿卖卤食方子还有些可惜,转眼听她说愿意卖这卤料包,那点子可惜自然消失了。
“一包卤料约莫能卤出一锅,再卤第二锅也行,不过味儿就要淡些,价儿——”
阿桃算了算,“至于这价儿,一包算一百文,这卤料包买回去,保存得当约莫能放上半年,下锅卤着比起我摊子上卤食的味道也差不了多少。”
将自个儿寻常用的料包拿出来给赵东富看了一眼,“约莫这么大的料包,若是要,明儿我便开始帮你备货”
“成!”这客商毫不犹豫,“我先定三百包。”
说这他便解下荷包,递了两块银锭给阿桃,“这十两银子算定钱,我信得过娘子,想来娘子也不是出尔反尔的人。”
阿桃接过,“您三日后去南市街摊上取。”
这确实也是门大生意,阿桃嘱咐顺子跟阿福,明儿将卖卤料包的消息放出去,爱吃她家卤味的客商可不少,这观南县人就这么多,可若是客商能将这卤料包带向各地,她这卤味的名头也只会越来越响亮。
真有心的从这卤料包里头都能嗅出其中商机,说不得还要特地来观南县买呢,毕竟是倒个手就挣钱的买卖。
赵东富也没瞒着,回去同跟着自个儿出来的人说买了这卤料包的事儿,他们原想着中秋节后趁早赶路回京,在观南县待了有些时候了,到走时最舍不得的竟是那卤食。
这回得知能买到那卤料包,个个都说再耽搁三日不算什么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