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荒种田:农门长姐有空间(22)
村长仔细问过灵山县的位置才带着众人进了城。
徐念好奇的打量着这座最北边的城池,这里的建筑少了南方的精致婉约,建的更为古朴大气。
街上的行人三三两两的结伴而行,并没有因为天气严寒而闭门不出。
而让徐念高兴的是街边很多摆摊的老板都是绾着头发的妇人,说明这里的民风更为开放,并不反对女人抛头露面。
车上的众人也都好奇的看着周围,六辆车晃晃悠悠的向东行去。
村长问过守门的兵将,据说灵山县只需东行60公里。
果然两个时辰后,众人就看到了灵山县的界碑。
一行人边走边问行到了灵山县县衙。
徐耀祖和村长拿着信件去了县衙,其余人都在县衙外等着。
此时县衙的衙役早就注意到了这一行人,见两人走了过来还好奇的多看了几眼。
村长拱手道:“草民有要事求见县老爷,还望官爷能通传一声。”
衙役并没有动而是问道:“有何要事?”
“我等是从青云城逃难而来,想在灵山县落户,这里是长史给县老爷的信件。”
衙役听的一惊,也不敢耽搁,忙拿过信件交代了一声就去了后衙。
灵山县县令吴知济正在后衙处理公文,就见衙役匆匆走了进来。
听到下属的禀报,吴县令也是吃惊不小,接过信件一目十行的看了起来,当看到落款是王府长史的印章时更不淡定了。
“去将人请进来。”
待徐耀祖和村长走进后衙行过礼后,吴县令先是看向了徐耀祖,只因刚刚村长行的跪礼,而徐耀祖是拱手礼。
徐耀祖行过礼后,拿出手上的信这才道明。
“晚生是今年取中的举子,这是晚生的举荐函。”
吴县令了然的点了点头,接过师爷呈上来的信件看了起来,当再次看到长史的印章时他已经波澜不惊了。
虽然不知这些人和长史什么关系,但他肯定要好好安排才是。
尤其是这位徐举人,不知长史是怎么知道如今衙内的主薄一职空缺,难道这里还有王府的耳目不成。
吴县令吓的出了一身的冷汗,他反思了自己这些日子可有在公务上有所错漏,直到一炷香后才慢慢缓过神来。
这可苦了等在下面的徐耀祖两人,以为这两封信真的出了差错呢。
第20章 万营村
吴县令看着底下局促不安的两人不好意思的摸了摸鼻子,叫来衙役。
“你带着其余人先去城外的万营村安置下来。
徐举人跟我到吏房走一趟。”
徐耀祖简短交代了村长两句,这才跟着吴县令去了门外。
衙役也客气的带着村长出了县衙。
众人在衙外正等的有些心焦,不知为何进去了那么久还不出来。
“大丫头,你爹他们不会出啥事吧?”
王氏心里没有底,只能问问大丫头,这一路行来徐家人早已将徐念看成了可以主事的大人。
“再等等…”徐念话音刚落就见到了跟在衙役身后的村长。
徐家人见徐耀祖没有跟着出来,一时慌了神,村长一看就知道是误会了,忙把徐耀祖带的话告诉了徐家人。
得知一切都顺利,众人的心才算踏踏实实的落了地,村长也没再多言,跟着衙役身后去了安置地。
衙役骑着马行在村长车旁,一路上将万营村简单介绍了一遍。
住在万营村的都是军队里受伤后安置下来的老兵及其家眷,也有一些兵将的遗孀。
现在万营村的村长叫朱三牛,是从战场上退下来的老兵,衙役还特意解释了一句:万营村的人看着凶但都不是恶人。
徐念打量着周围,发现出了县城后越来越空旷也越发荒凉。
同时村长也看着被雪盖着的土地,心里不由思量,不知这里种出的粮食怎么样。
衙役顺着村长的目光也看了过去,不由叹了口气。
“北疆土地辽阔,荒地也多,王爷有令:凡开荒者,三年内免所有赋税,五年内免一半赋税。
但这里大部分都是残兵和遗孀,所以很多土地都空着。
即使是北疆的老百姓也因为产量不丰而不愿开荒。”
衙役自知自己失言,说完后就没再开口。
而原本听到这么优厚政策而高兴不已的村长也沉了心思。
因为徐家的驴车就跟在村长后面,徐念当然把这些话都听见了耳中,她不由开始思量,难道她莫名其妙来到盛朝,又辗转来到这里,就是老天爷让她在这里种粮食?
行了大概半个时辰众人来到了万营村,抬首望去,一座座土砖房排列其中。
衙役带着众人到了一座院子前。
“这里就是村长的家,我先去看看。”
衙役走后,村长这才转身吩咐大家道:“以后咱们就在这里生活了,你们也要注意一下称呼,不可再唤我为村长。
虽听官爷说这里的地不好种,但只要咱们肯吃苦,能把地养肥过的日子不会比大河村差。”
“对,这开了荒以后就都是咱们的土地,跟白捡的一样。”
徐有粮喜滋滋的说道,以前在大河村一亩下等田都要好几两银子呢。
徐念掏出怀里的银子数了数。
“王爷爷,我这里的银钱还有57两,正好咱们六户每家能分9两半的银子,有了这笔钱日子慢慢总会过起来的。”
徐念让她二叔把银子给大伙儿分发了下去。
王老汉(原村长)也没有推辞,但还是强调了一遍道:
“等分好住处,大家都给徐家出个欠条。
徐家丫头,老头子再和你商量个事,这骡子的银钱能不能也算我欠的,我想着有个牲畜开荒还能省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