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乌鸦嘴拯救全家/惊!极品爹妈端上铁饭碗我躺赢(74)+番外
一家五口回去,林老四给那人,那人说什么都不要。
现在一个肉包子在贵重了,谁家也不富裕,白面馍馍都吃不上,别说白面馍馍了。
无功不受禄,尽管馋的咽口水,但依然不管林老四和李春杏说什么,他都不要。
这两年年景好些了,那几年一口吃的就能救一条命,都是苦日子过来的,把粮食看的比命都要珍贵,怎么能白吃人家的包子。
林老四只好把包子收起来。
赶牛车是本家的,自然姓林,叫林有铁,是林栓柱的二叔,林老四和林栓柱平辈,林老四叫他铁叔。
铁叔自然也知道林老四以前的德行,以前也挺看不起林老四的,觉得林老四和他侄子栓柱没法比。
他侄子栓柱能挣满工分,那才是能过日子的人。
这段时间俩人经常一起来公社送货,对林老四改观不少,觉得林老四这人也不像村里人说的那样不堪。
除了不正干,人还是挺好的,是个不错的后生,脑子聪明活络,会说话会办事。
铁叔看这两口子大包小包的,怕不是把前段时间发的钱全都花了,这也太不会过日子了,手太松,挣钱难,花钱快。
忍不住说教几句,就是手里有钱存着点,以后不知道啥时候就要用,手里有钱办啥事也有底气。
孩子们也都大了,别忘了有俩儿子呢,要给儿子们盖房子娶媳妇,嫁闺女手里有钱也能给点陪嫁。
花钱的地方多着呢,从现在就得给孩子们存钱了,不能只顾眼前,到时候孩子们大了娶媳妇拿不出钱来,岂不是耽误孩子了等等。
林老四知道铁叔的为人,知道铁叔是为他好才说的,也没生气,只点头说以后多注意。
不止铁叔是这种想法,村里人都是这种观念。
回去的路上感觉比去的时候要快。
刚回到家,林西西抱住林老四的脖子开始她的画大饼,“爸爸,以后等我长大了挣钱了,你吃啥给你买啥。给你买小汽车,想去哪去哪,喜欢啥就买啥。”
林老四一颗老父亲的心满满涨涨的,知道这是闺女听到铁叔说教他的话,心疼他哪,还是小棉袄好啊!
只是他觉得哪里怪怪的。
这话似曾相识,他小的时候应该也对他老爹老娘说过。
第65章 这小子是不是偷拿自己的钱了!
林老四:“——!!??”
虽然不是和小闺女说的一模一样,换汤不换药,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小时候什么好听说什么,因为他知道这样说大人会高兴。
结果呢,他好像一样没有做到过。
林老四麻利的从一堆东西中,把今天给老爹老娘买的东西收拾出来,就是一些吃的,糕点之类的,还有给老爹打的散酒。
提着就去了正房。
一大家子都在家猫冬呢。
这天气出门全靠勇气和一身正气。
家里人的棉衣棉裤都穿了好多年,很不暖和了,即便今天比前几天要暖和一些,但也是冷的。
刚才院子里出现的动静,还有声音,各房都是从自家屋子里的窗户看到了的,早上就知道了这四房的大大小小今天要去公社。
就老四两口子可是提了不少东西进家的。
大家虽然知道不可能从老四两口子手里抠出东西来,但也很想知道老四两口子到底买的什么,怎么买这么多。
这要花多少钱,才能买这么多东西。
老四从哪里来的这么多钱?
是不是两个老的给的钱?
一时间大家的脑袋可是转个不停,猜测这些问题。
林老四和李春杏两口子知道他们这么高调,肯定会引起注意。
那咋办?这就是一大家子住在一起的坏处。
谁家有个风吹草动的大家都知道。
没有什么隐私。
林老四和李春杏倒是想过分家。
还是上次林冬至提了之后,两口子仔仔细细的分析了,分家有利有弊。
比如家务活现在大家干活是轮流的,一房轮值一天,也就是说每四天干一天活。
如果分家的话,活每天都要干,歇口气的空都没有。
四房的孩子比其他三房的年纪要小。
别的房里小孩都能帮着大人干活了。
林老四和李春杏两个懒蛋,就觉得先这样吧。
懒的折腾。
更何况,在别人眼里最不愿意分家的就是四房。
因为四房是占便宜的一方,都是懒蛋,估计分了家连饭都吃不上。
不止外人这样觉得,老爹老娘也是这样想。
老爹老娘那么疼他,他总不能提分家戳他爹娘的心窝子。
没隐私就没隐私吧,反正不单是他们自己不方便。
分不分家不是他能决定的。
不止林老四这么想。
大房二房也是这样想的。
不分家有不分家的好,这些活大家一起干,还能有几天喘气歇一歇。
现在村里计的工分是按整个家庭加在一起算总工分,
比如过年杀年猪,分猪肉,就是按总工分一起算。总工分多的排前面,排前面的肯定先挑啊,哪块好最先要哪个。
工分少的自然就排在后面,挑别人剩下的,剩下得是边边角角的肉,都没什么好肉。
当然分家也有分家的好,可以自己当家做主,各家过各家的,这样就不存在谁挣的公分多谁挣的公分少,谁吃亏谁沾光。
很纠结。
总不能既想,又想,还想。
好处不能两头占,总得先顾一头。
分家和伤一次筋骨差不多。
一大家子在一起,一口锅里吃饭。分了家各吃各的,不在一口锅里吃饭,问题是去哪弄口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