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质七年归来,皇城上下跪求原谅(262)
不知道那些学子们用了什么方法,竟然真的成功把状子送到了皇城。
皇城中官员遍地走,衙门到处都是。
他们敲响大理寺外面的鼓,高喊着有人违抗圣命,公然舞弊,请大理寺诸位大人做主。
恩科是皇上最重视的事情,三令五申不许出现舞弊现象,大理寺卿听到学子们状告之后,自然不敢怠慢,生怕这件事惊动皇上,治自己一个办事不力的罪名。
他命人把几位学子请到衙门里,仔细问清缘由之后,也不敢自行斟酌真假,赶紧进宫面圣,把事情一五一十禀报上去。
晏九黎得知此事,当即派人把那几位学子召进宫。
仔细询问之后,她派心腹去了一趟北宁府,查出那几个徇私舞弊的学子竟跟荣宁大长公主有牵扯,而帮助他们舞弊的主考官则是大长公主驸马的表兄。
晏九黎没想到荣宁大长公主竟把手伸到科举上。
她把告状的学子们留在京城,并未立即打草惊蛇,任由那些舞弊中榜的学子欢呼雀跃,兴奋地准备进京参加来年的春闱。
经过年前两个月的细查,荣宁大长公主除了插手科考,试图在朝堂上培养心腹之后,竟然还跟武将有所来往——何宇鸣,秋猎中表现第二的武者,二十七岁,身躯高大,面容英挺。
在晏九黎不知道的时候,他竟然悄悄被荣宁大长公主收买,成了她的入幕之宾。
这一发现直接坐实了荣宁大长公主的野心。
科举舞弊,跟武将私相授受。
触了帝王逆鳞。
崇武二年正月,那几位舞弊学子抵达京城,刚一入城就被金吾卫拿下,与此同时,金吾卫统领带兵包围荣宁大长公主府,宣布了荣宁大长公主的罪状,夫妻二人皆被贬为庶人,全家流放。
被抄家那天,荣宁大长公主不服,嘶声高喊:“一个怀着异国皇族子嗣的公主,凭什么坐上齐国皇位?她曾做过质子,都能问鼎帝位,本宫跟她一样是个女子,为何不能肖想那个位子?”
只是这样的嘶吼很快变成了求饶:“我……我跟皇上是亲姑侄啊!她不会这么狠心的,我们是亲人,她敢这样对我,以后如何面对皇室列祖列宗?她不怕皇兄半夜来找她吗?”
晏九黎显然是不怕的。
荣宁大长公主一家被判流放,北宁府参与徇私的主考官亦很快被抄家问斩。
这一出舞弊事情牵连人数众多,连身份尊贵荣宠半生的大长公主都没能得到特赦,成功地震慑了即将开考的学子和负责监考的考官。
春闱考试检查格外严格,无一人可以蒙混过关。
连私底下塞银子的都没了。
春闱结束,负责阅卷的几位官员个个一丝不苟,公正严明,确保上榜的考生都是真才实学,不管何方势力送来什么样的好处,他们都严词拒绝。
能不能得到好处不重要,保住自己头上的乌纱帽和一家老小的性命才重要。
因为这次恩科是史上前所未有的严格公正,新帝在学子们心里的形象又上一个等级,以前总有读书之人把女子三从四德挂在嘴边,说女人就该谦恭柔顺,相夫教子。
科考之后等待阅卷放榜这段时间,是他们高声阔谈最热闹的时候。
而今因为坐上龙椅的那位女帝,学子们坐在一起喝酒闲聊时,只敢以家国大事为主题,展现自己的一腔抱负,没有人敢明目张胆大肆贬低女子,做诗文强调男尊女卑。
甚至青楼勾栏之地,都比往年科考时冷清了许多。
京城风气和朝堂风气,从这些学子身上可见一斑。
转眼到了六月。
晏九黎亲自在宫里举办殿试。
春闱中脱颖而出的学子们衣着整齐,进宫参加殿试。
殿外广场上排开一张张座位。
学子们鱼贯上殿拜见新帝,然后依照礼官的指示,退出大殿,沉默无声地在广场上找到了写着自己名字的座位。
这场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后来计入史书,是崇武帝登基之后开的第一场恩科,也是她为帝期间选出的学子人数最多的一次。
选出了后来的齐国第一名相。
还选出了小公主子瑜的老师,未来的齐国太傅。
这些人为齐国做出极大的贡献,也在后世史书上留下浓重的笔墨。
第237章 母女情深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
转眼七年过去。
跟西陵结盟之后,齐国周边各国都安分了许多,齐国连续七年没有再掀起战争。
这七年间,晏九黎一心扑在国事上,提拔贤臣,重用新贵,军队壮大,经济复苏,国库渐渐充裕。
晏九黎的帝位越来越稳固。
西陵每年送过来的丰厚银两全部用于养兵,朝中武将以凌王和陈一言为首,数年间又培养出不少骁勇武将。
崇武六年冬,裴丞相以身体不适为由,辞官告老还乡,只留两个儿子在朝中为君效力。
裴祁阳依旧是金吾卫副统领,他的兄长则进了户部,成为萧清河的手下。
这几年朝中能人辈出,寒门崛起,隐隐跟世家形成对立之势,老臣和新贵亦是分庭抗衡,各展其能。
西陵遵守承诺,每年送来大礼时,轩辕墨都会在齐国逗留一段时间。
这个时间少则一个月,多则大半年。
崇武七年六月,轩辕墨离开齐国回西陵时,晏九黎诊出怀有身孕,时隔六年,迎来了她的第二个孩子。
而这年四月,晏子瑜刚刚过完六岁生辰。
晏九黎没给轩辕墨去信,这些年她忙于国事,一直没有主动跟他联系过,但齐国有轩辕墨的手下,他们把这些消息传给轩辕墨时,晏九黎也不会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