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胡同里的老姜一家[年代](24)+番外

作者: 二汀 阅读记录

早些年部队扫盲,他就是认识基本字就费了老鼻子劲,现在说什么高中,那还不如再回部队当个新兵。

这时,姜半跟着凝重地点了下头:“当年要不是爸在战场立功,我哪有资格当上工人。”

姜爱国无言以对。

国家刚成立前后,大多数人穷得只能吃野菜喝粥果腹,就连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谁还会有闲钱送孩子去读书。

村里组织老师给孩子们扫盲,也就是认点字,学习基本算术,不至于成文盲。

姜半来洛川已经十几岁,在初中勉强混两年日子就进了厂。

“我就不是读书那块料。”姜半一条一条列举,最后总结:“我像我爸。”

有人努努力可以勉强不掉队,可姜半属于努努力还是不行的那类。

姜向北分外赞同

她也想吼一嗓子,说自己就不是读书的料。

可……她不是姜半,说完这句话之后一顿打是跑不掉的,关键是打完这书该读还得读。

“读书这方面,姜半遗传了我,确实……”姜爱国摆摆手,不得不承认:“确实不行。”

姜半挑眉嘿嘿笑了两声,随即话锋一转。

“作为一家之主,我读书没法起到带头作用,但保证做好后勤工作,让你们专心读书。”

司文兰没说话。

姜半就讨好地夹了筷子鱼到她碗里,继续劝:“咱们都去读书,娃娃们谁管?爸年纪那么大了,以后还得人伺候……”

为劝说司文兰,姜爱国硬生生从走路虎虎生威变成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躺下的老头子。

不知道是不是思考到这些,司文兰还真软了态度。

“行吧!我也不勉强你。”

“不是勉强,是我自己没本事。”姜半赶忙表态。

姜向北算是知道厉害的老妈为啥最后会选择跟老爸结婚。

姜半情绪稳定,非常尊重司文兰的每一个决定,并且没有半点大男子主义。

要不强势的妈碰上个强势的爸,家里多半要三天一大吵两条一小吵。

“书可以不读,外语一定要学。”司文兰又补充:“书我已经借到了,过完年咱们就开始。”

姜半:“……”

苦哈哈地耸了耸肩,一脸就知道在劫难逃的表情。

司文兰被逗笑,用筷子轻轻敲了敲饭碗:“吃你的饭,做什么怪样子。”

说起饭菜,姜向北这才注意到桌子边上还有盘包子。

就是这盘包子光从外形上就能看得出……此人不会做包子。

原本该雪白蓬松的包子皮没有发好,表皮皱巴巴毫无弹性,而且馅里的油也全部沁到了皮外。

今晚的年夜饭是姜爱国掌勺,包子肯定也是出自他手。

姜向北夹了一个包子到碗里,先大大咬上一口嚼吧嚼吧,面竟然有点黏嘴。

“爷,包子……”

“其实咱们家祖上是北方人,早些年逃难逃到立丰坝,再然后我才被分配到了洛川……”

从北方迁徙到最南方,几代人的生活习性跟着逐渐变成了南方人。

姜家一年到头都见不着做回包子馒头,吃得最多的是各种米粉和米线等。

不是不想吃,就是纯粹不会做,买……又舍不得。

以上姜爱国讲述的姜家迁徙,最后总结为一句话:“面粉袋子不小心沾了水,不吃怕长虫。”

“下回面粉票咱们还是换成粮票吧,咱们家就没人会做面食。”

跟着咬了口包子的姜半赶忙喝汤,冲淡满嘴黏糊糊的感觉。

“下回我来做!”

面食可是姜向北强项,兴冲冲地就举手想要表现自己。

可惜被几位家长不约而同地忽视,像是没听到的自顾自开始聊起其他事来。

姜向北也不气馁,心里暗下决心要让大人们好好看看。

***

二月二十三,天气雨。

初春刚至,空气里就已经隐隐带上了丝丝热意,恼人的细雨也淅淅沥沥下个没完。

泥泞不堪的鱼塘边,虎子叔把刚称上来的鱼倒入篓子。

“明天真不来了?”

今天是姜向北三兄妹最后一天来苏家塘贩鱼,和几人打了个把月的虎子叔还挺喜欢几个小娃娃。

别看他们年轻,做事比好多大人都利索。

姜向北嘴巴甜,天天爷爷叔叔地叫着,还帮着带了不少鱼贩子进村来买鱼。、

有时候遇上复杂的账,还得请姜向南帮忙。

“过几天要开学了。”姜向南笑回。

“学生是该好好读书,以后有得是机会挣钱。”虎子叔笑。

上头的政策一天一个样,他们村里如今卖鱼给个人都成了明面上允许的事。

村里的大学生干部说,不久将来啊……说不定家家户户都能进城做生意。

“主要是我妈打人可疼。”姜向北缩肩膀:“我们不敢不听话。”

虎子叔哈哈大笑。

恐怕这才是真话吧!

“那赚了钱你们打算咋花?”虎子叔又问。

几个娃娃肯定是赚下些钱,换做他自家的几个臭小子,恐怕早就上街换成了衣服零食。

姜向北他们沉得住气,下轮买的鱼一定比上轮多,算都能算得出来几人上次又赚了多少钱。

到今天结束,几个娃娃那也算身怀“巨款”了。

姜成军嘿嘿傻笑:“下午去国营商店给我爷爷买衣裳。”

这是一开始的目标,今天终于到了实现的日子。

姜向南想想,轻轻摇头:“换点书票,买几本学习资料。”

学霸永远是学霸……

姜向北就简单的多,首先:“我要买面粉和肉,今天做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