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年代文里的真千金[七零](147)
自那知道,无论他的性格,还是他们两爷孙的生活,都开始发生细微的变化。
说真的,当年要不是这个孙子跟在他身边,他怕自己真死了,这孙子也活不下去,用药者牙坚持,他可能早不再人世。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孙子让他活了下来。
而这个孙子能长成现在这样,则更多是孙媳的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拿林希当亲孙女一般疼爱,那是一点都不为过。
“明天我叫小李好好去采购一番,回头你们回农场带回去给亲家。”这年头市场经济还不发达,年前可以赶集,年后起码到正月初五后才开集。
“那我明天跟李阿姨一起去才买。”李阿姨是照顾祈年的人。
“你想去就去。”孩子喜欢凑热闹,再正常不过。
他们这边聊完,那边李阿姨准备好了午饭,一家子开始用午饭。
用过午饭,林希和祁博衍开始贴窗花和对联。
两人合力没多久,就将窗花和对联都贴好。
要过年,之前整座四合院才大扫除过,窗花和对联一贴上去,整座四合院看起来焕然一新,喜气洋洋的,很有过年的气氛。
老爷子虽然已经回京两年了,但去年不说就他一个人过年,没心思搞这些。就是有心思搞,那时候也还不敢搞得这样喜庆。
毕竟,窗花和春联,也在四旧范畴内。
所以这是近十一年下来,第一次再在如此充满年味的氛围下过年,老爷子整个人都有些恍惚,呢喃着说了一句,“我就知道光明终会冲破黑暗,黎明总会到来。”
林希和祁博衍一人搀扶着他一只手臂,“是的黎明来了,属于咱们国家的光明,正冉冉升起,咱们很快就能沐浴在它光亮下,幸福安逸。”
身在京城,又在**门,祈年知道的事很多,自然知道他们的国家即将迈开步伐,大步朝前走。所以,他会有感而发说那句话,很正常。
那话他本来是想侧面告诉两个孩子,环境越来越好了。
结果没想到,两孩子对他们的国家,比他还有信心。
转念想到孙媳那篇被刊登上《人民日报》的文章,祈年欣慰看向她,“孩子,你对咱们祖国,有如此强大的信心。信念的底色,会让你无所畏惧,不惧任何艰难,勇往直前。”
“老于说眼下*的经济体制,已经不适合继续下去,改革是唯一的出路。但如何改革,怎么个改法,现在谁也不清楚。所以你选择的专业,哪怕你学了四年,毕业后工作,你的工作也不一定就很明朗。我还担心前路困难重重,我这边专业不对口又帮不上你,你毕业后可能会受挫。”
“如今听你这么说,我便知道,再大的困难都影响不了你前进的步伐,真好,真好啊!”
77年的腊月没三十,二十九,也即林希他们回京的第二天便是除夕。
一大早林希和祁博衍就跟着照顾老爷子的李阿姨,出门采买。
用了小半天时间采买,中午李阿姨又给他们做了一顿午餐,老爷子便让她回家过年,并让她初五再来上班,完了还给了她一个过年的红包。
李阿姨离开后,爷孙三人开始动手准备晚上的年夜饭。
林希和祈年都没所谓的厨艺可言,只能有祁博衍挑大梁,林希两人打辅助。
老京城人的年夜饭,要有荤有素,荤的分冷荤和大件,素的则是清口菜。冷荤是冷炖猪、炖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是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以及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是豆腐青菜。
当然,过去十年情况特殊,哪怕日子极好过的人家,也鲜少能张罗出这么丰盛的年夜饭。
要是只有祈年自己和祁博衍两爷孙,哪怕有条件他也不会张罗这么多东西。
但今年既是林希嫁入祁家的第一年,又是祁博衍即将出国的年头。
他们一家子难得坐一起吃一顿团圆饭,老爷子便把所有东西都准备齐活了。
红白丸子和四喜丸子,李阿姨已经做好,不用他们再动手。
需要他们费心的是冷荤和大件,尤其冷荤。
要林希和祈年来弄这些,两人完全没头绪,祁博衍却很有成算。
鸡鸭猪三种肉放一起,辅以炖肉料,下锅小火慢炖。羊肉膻腥味浓,单独一个锅炖,炖之前先反复用凉水清洗去腥,然后再用李阿姨买回来专炖羊肉的香辛料下锅炖。
冷荤炖完,需要晾凉,再切片装盘,需要的时间多,这才午饭后就下锅。
其他大件是趁热吃才好吃,年夜饭前两小时再着手准备就行。
祁博衍料理来冷荤时,林希和祈年已经将需要洗的青菜,和需要切的肉,都备好。
爷孙三人看着满满当当的食材,林希心情不错地说道,“美食果然能让人心情愉悦。”
虽然眼前这还不算美食,但这么丰盛的食材,加工完,就是美食,不是吗?!
“所以过年过节的时候,大家都是开心的。”有美食吃,又能一家团圆,确实不错。
人年纪大了,还是喜欢热闹的。
平日里各有各忙的还好,过年过节的时候,还是希望儿孙能在身边,一起热闹过个节。
“是的,所以我喜欢过年。”哪怕上辈子大家都觉得年越过越没年味,她依然喜欢过年。
她觉得过年的意义,不止在于放假团圆上,还在它能让你回望过去一年的得失,以及展望新的一年的美好。
没这样象征性的日子,很多人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过,压根不会去回望,去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