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年代文里的真千金[七零](166)

作者: 轻非雾 阅读记录

这次却不一样。

这次他出去,起码得有三到四年见不着人,才送走人,林希就感觉不习惯了。

上课的时候,会想着他这会儿到哪里了?会想着第一次坐飞机,也不知道他习不习惯?

好不容易接到他越洋打回来的,报平安跨国电话,知道他一路还好后。

又时不时担心,他在国外习不习惯。

好在她的课业是真的很忙,而且她如自己所愿当上了班干部。

虽然只是当课代表,但经济学这门学科,本就不好学。

为了自己这个课代表的成绩不至于太差,她很快将注意力都放到学习上。

人忙碌起来,时间就过得很快。

这年头哪怕他们两夫妻不缺钱,也没办法让他们经常打跨国电话。

两人只能通过最古老的通讯方式—写信,联系彼此。

写信的联系方式,虽然一封信件来回需要近两个月时间,但两人都很忙,不盯着信件看,并不会觉得时间多难等。

两人写信除了互道思念外,就是说彼此的学业。

祁博衍才到纽约时,没有门路,学什么都慢。

那段日子他的焦虑,透着字里行间,传递给了林希。

后面林希告诉他,可以先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写相关论文。

只要他的论文能写得出彩,他就能用论文做敲门砖,敲开他想学的东西的大门。

祁博衍听了她的建议,开始窝在图书馆里,一天十七八个小时的查阅各方面资料。查完资料,又找了一些论文学习,怎么写论文。然后就开始动手写论文。

因为能查到的资料多是电脑方面的,所以他写的论文也是跟电脑有关的。

论文确实得以顺利发表,但仅凭这论文想要引起某所大学的注意,并不现实,

可确实被人看到了,被一个华侨看到了。

这位华侨姓王,单名一个全,他是1945年赴美国留学,而后留在美国发展。

同为华人,他很是知道,华人想在国外立足有多难。

所以无意间看到那篇论文的作者,是他许久不曾见过的同胞的名字时,他仔细读了那篇文章。他本身就是搞电脑的,对眼下电脑的最新技术,很是清楚。

祁博衍的论文虽还有些稚嫩,但文章的前沿性却绝对足够,他便生出了跟对方见面的心思。

见面后,他先问了国内的情况。

没有林希的出现,因为过去十年的遭遇,他也许对国内会有诸多负面的评价。

可因为林希,因为从她口中知道很多后世的发展情况,尤其知道经历过这十年的很多人,往后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他认可了林希那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心志饿其体肤’的理论。

哪怕说起过去拿十年,他也将其比喻成那是对他的磨砺。更不用说,说起如今恢复高考,以及各种利好政策的事来。

就像王全说的,一个华人想在国外立足,其中的艰难,没经历过的人,压根不知道。

他不是没想过回国发展,可在他想回国的时候,国内的风声已经很不好,所以他犹豫了。

后面的事实告诉他,他没回国的决定是对的。

虽然抱着这样的心态,可每次被歧视的时候,他还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可这都二十几年过去,国内的环境一直不好,他一直不敢回去。

如果照眼前的后生说,国内却是绝对值得回去的,这让王全不免起了心思。

当然,他现在家大业大,也算在勉强在美国扎根,回国的事并不是小事,不到他觉得万分妥当,他不会把这话说出口。

不过,这不影响他留下祁博衍这个年轻后生。

留下他一来是在能帮的地方帮他一把,一方面是方便从他这里及时了解国内的消息,一举两得的事。

得知他总算找到门路,林希也松了口气。

时间在两人你来我往中,大半年就过去了。

这期间林希凭借她那卖遍大江南北的复习资料,被78年的学弟学妹所熟悉。

待9月开学的时候,走到哪里,都能听到有人跟她打招呼,感谢她。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她在经济学方面,总算有些初浅的认识,勉强能看得懂祁博衍给他收罗回来的经济学著作。

她本就不是个藏私的人,又有祁博衍先前说要替她班上同学找经济学著作的事,但凡祁博衍给她寄资料,她都拿到班级,让有兴趣的同学,轮流一起看。

她大方爽朗的性格,本就讨喜,又有这些书籍帮衬,她的大学生活,可以用如鱼得水来形容。

就这样,时间一下到1978年12月18日,宣布改革开放的那一天。

这一天对全华国的影响都是极大的,可大部分人并没有这个敏感度,林希却是知道的。所以,她跟祁博衍早就约定好,这天要打跨国电话。

要打跨国电话,在学校不方便,所以下午放学,林希就直接回了四合院。

老爷子去参加三中全会了,家里就李姨在。

自打她来京城读书,周末只要没事,她都来四合院吃饭,跟李阿姨熟得不能再熟。

见她进门,也不问她回来干嘛,就开始给她张罗吃的。

林希谢过她后,看时间快到跟祁博衍约好的时间,就坐在电话机旁等。

她这才坐下不久,电话就通了。

这年头打跨国电话相当麻烦,好在她都是负责接,麻烦都在拨打人那边。

拿起话筒,声音很快就跟着传来,“是希希吗?”

“是我。”林希回应道,“话费太贵,咱们捡紧要的话说,一些问候的话,咱们写信慢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