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伦敦之春(30)+番外
古宾森先生的事业也颇有成色,他婚后不久就当选了本地议员,那时他的工党派别势头正盛。
两口之家也很快添了一对可爱的儿女。
艾莉森自结婚后就辞去了花店的工作,专心作为议员的妻子照顾一家人的生活,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
她的生活让那些妻子们人人称羡。
直到1966年,一个平凡的午后。
送完孩子上学的艾莉森趁着空当休息,然后准备接下来做剩下的家务活。
一阵门铃声响起,艾莉森起身去开门。
鲁尼形容这次开门对自己的生活所造成的影响:
就像走在一条笔直道路上,你丝毫不怀疑会一直沿着路走到头,但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指示牌,你发现原来前方存在一个岔路口,然后你就开始有选择了。
门外站着一个学生样的小伙子。
“你好,女士,您的花园漂亮极了!”
“你应该叫我古宾森夫人,请问我有什么能帮到您的吗?”
“抱歉,我下意识想用女士称呼您,就像这些美丽的鲜花给我的感受。”那人俏皮眨了眨眼。
“您可以叫我汤姆,古宾森太太。”
原来这个名叫汤姆的年轻人正在推销他和朋友们新办的报纸,他们需要足够的订阅资金才能维持报纸的运转。
没那么多钱打广告,只能一家一户挨着推销。汤姆在这个街区一直碰壁,那些富人甚至不愿和他交谈。
打算离开这片街区的时候,汤姆被这片鸢尾花吸引,突然有了希望般不由自主敲响了主人的房门。
虽然是为了推销报纸,但汤姆显得不卑不亢,自信演说着报纸的念和宗旨——《约克新报》是一家致力于为英国国民发声的报纸,它们支持建立完善的国民保障体系,以媒体的影响力维护底层人民的利益。
致力成为不仅在约克郡有影响力,用影响力建设约克郡的经济,还要与那些固守伦敦的利己主义至上的保守派抗衡。
那种独属于十七岁这样年纪的想信念在这位年轻人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你怎么忍心嘲笑他的想过于幼稚呢?
古宾森太太很欣赏这样的年轻人,但她虽然是议员妻子但是对时政并不感兴趣,除了那些丈夫需要订购的时事新闻报,她自己订得都是面对家庭主妇的新闻杂志。
她需要问过丈夫是否需要后再决定是否为家里增加这么一笔开销,不过作为工党议员,她的丈夫肯定对此有兴趣。
然而古宾森先生忙于大选,整日辗转不同选区为自己的派别站台拉票,她一直没有找到机会和丈夫讨论这件事情。
在此期间,汤姆为了确定结果时常跑到古宾森家,古宾斯太太看他实在热情,就为汤姆提供这片富人区的情报帮他找到推销报纸的窍门。
后来终于她找到机会和丈夫说了这件事,古宾森先生对这样一份报纸十分感兴趣,于是用自己的影响力让《约克新报》逐渐在约克郡立足。
一来二去古宾森太太和汤姆逐渐熟稔,两人成了要好的朋友,互相来往信件。
偶尔休息日时也会找地方喝咖啡闲聊,这是古宾森太太忙碌无趣的生活中难得放松的惬意时刻。
“我原先只把他当弟弟看待,如果我的弟弟顺利长大成人,也会像汤姆一样神采飞扬,为了自己的目标奋斗。”
艾莉森在脑海里勾勒自己弟弟可能的模样。
后来,两人的关系迎来转变。
一次出游中,他们突然遇到了爆炸事故,混乱的废墟和受伤呼喊的人群唤起了战争的回忆。
那恐惧被深深烙印在身体深处,创伤破土而出。
古宾森太太惊恐发作,汤姆一直陪在她的身边,紧紧握住她的双手。
“战争过后,我第一次对别人说出了自己的过往,连我的丈夫都不知道这些。我忘不掉热带风中混淆的腐烂气味,你们很幸运生于战后,不必经历这些。”
艾莉森对汤姆说了许多,不苟言笑的父亲,温柔和蔼的母亲,活泼可爱的弟弟。还有那片如红宝石般在阳光下闪耀的玫瑰茄花园,用人会拿那些红色花萼做连衣裙的染料,会把花骨朵晒干做可口的花茶……
望着汤姆看向自己的眼睛,艾莉森意识到自己无法再把汤姆当弟弟看待。
汤姆对自己也有同样的情感。
“后来汤姆竟抱着一盆玫瑰茄找我,那很滑稽,玫瑰茄可不是盆景植物,她不属于花盆。”
艾莉森看着那盆玫瑰茄,突然有了想做的事,她要建造一座温室,在里面种满热带的花卉。
她把想法告诉了古宾森先生,但古宾森先生并不关心,反而劝她把精力放在照顾孩子上。
艾莉森还是决定建立自己的温室,同时还兼顾着照料孩子,汤姆忙于准备考大学也无法帮助自己,但她仍努力让一个小小的花房在勒博星顿诞生。
那是1972年,汤姆结束学业回到《约克新报》工作,报纸最后的黄金时代即将落幕。
不过几年,传统报纸就受到电子科技的冲击,电视新闻才是未来新闻的新方式,而随着工党势弱,再加上管人员的经营不善,《约克新报》在八十年代伊始濒临倒闭——这几乎是当时报业的缩影。
艾莉森想说服自己的丈夫帮助汤姆的报社,但被拒绝,即使曾经是合作关系,他也不会拿自己的利益去冒险。
而那时艾莉森自己的温室也事务繁多,她也没办法分出心帮助汤姆。
直到1981年末,一则署名为Roselle抨击斯蒂芬的报道让《约克新报》站到了风口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