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假夫妻今日和离了吗(231)

作者: 青木于夏 阅读记录

皇帝驾崩。

明素簌与楚昭淮不觉意外。从除夕那次见面,便可猜出,皇帝已油尽灯枯,恐怕撑不了多久了。

按皇帝定下的礼制,已到封地的亲王,在这种时候,不必回京,只在当地祭奠,以示孝心即可。

所以他们没有回京,除去一些必要的披麻戴孝,生活便未有波折。

与此同时,楚昭淮操劳许久的正事,终于几近完成。一些关键性证据,成功落到他手中。

然而,那些与西域狼狈为奸的官员,还试图再次与外敌勾结,挑起一次战乱,给楚昭淮一个下马威。

往年守卫长安的士兵,大多年老体弱、不堪一击,而且也不服从楚昭淮。

按照那些人设想,这次战事,他本该一筹莫展。最终无可奈何,向他们服软投诚。

这种时候,楚昭淮带过来的卫兵、以及其中掺和的玄铁营士兵,便派上了用场。

那是他第一次上战场,明素簌担心得睡不好觉。先不提楚昭淮自己的水平,光是他手底下人的水平、服从性,便值得她忧心许久了。

哪怕他再三保证,自己在后方,不会直面危险,她也难以信服。谁知道他会不会临场变卦,或者,本就是敷衍地哄她?

数日后,他回来了。

战事大捷。

这不仅是一次战场上的胜利,而且,他还从外敌那里,找到更多两方勾结的证据。

板上钉钉,足以把那些人,判以叛国之罪。

明素簌见他平安归来,心里五味杂陈。

不仅是喜悦、意外,还有一丝说不上来的骄傲……他经手的每一件事,似乎都妥善完成,哪怕,她以为再艰难的事情,他都能荡涤扫平。

她扬笑道:“不愧是你。”

“还有你,”他淡笑补充道,“我离开这几日,你在长安与那些人周旋,应该费了不少心神。”

“哦好吧,”她将他的赞美全盘收下,颔首道,“不愧是我们。”

——

后来,楚昭淮顺理成章,逮捕了涉事官员,将他们押送京城,陈述案情。

这时,太子楚衡已经登基。他没说什么,只是按例处置这些官员,并对楚昭淮大肆封赏,以示表彰。

楚昭淮回长安后,竟还带来一桩好消息。

在他进谏下,楚衡不仅没有因为西域外敌,而加大对长安的封锁,反而同意了他的提议——建设官方通商街市。

原本,那些以权谋私的长安官员,他们之所以能长久**,也有赖于当地不少百姓,他们的暗中支持。

其实,来自西域的胡人,大多没有恶意,而是和平共处,商贸往来。

楚昭淮一番行动后,那些百姓还担心,西域人会因此被拒之门外,所以他们还有些抵触。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延续数年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两边人民照常往来。

而且,因为少了那些贪官的缘故,他们被征收的苛捐杂税,大为减少。

朝廷也少了一处,需要源源不断供应“军饷”的无底洞。

就这样,秦王和秦王妃在长安,倒是声名远扬起来。

百姓不关心哪家官员排场大,也不关心谁在外面打了胜仗,那些战争,本就影响不到他们。

但若是有人,能切实改善他们的生活,他们绝对会牢牢记住。

明素簌很好奇,自己没有参与此事,为何能名列其中……

莫不是,她有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者是,看见街上流民过多,便派人将他们集中管起来,教他们一些手艺各自为生?还是,她见底层长安人,皆目不识丁,便办起公学,无论男女老少,都可来听?

楚昭淮听完,无奈笑道:“你做的这些事,远比我做的事更有价值。怎么就担不起称赞?”

“这没有可比性吧?”明素簌摇摇头,“商贸往来,两境和平,难道不算价值连城?”

他笑而不语。

明面上确实如此,两者没有可比性。可他做的那些事,没有哪一件,是不怀有私心的,不另有目的。

而她不是,她不看重利益,不计较得失,想做便做了。

——

楚衡登基后,朝堂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他亲近文臣,有意疏远勋贵武将。

但这些,只是行为上一些倾向,没做太过分的事。

有意无意削弱一些兵权,但还在勋贵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反正兵权送归皇家,也不是不能接受。

可他不仅收归兵权,居然还想让文官指挥军队,这就犯了大忌了。

两相较量之下,楚衡退缩了。他复将兵权送回,希望恢复成从前的状况。但覆水难收,此举直接把两边,都得罪了,里外不是人。

后来,楚衡干脆就和那些人,维持着不咸不淡的君臣关系。

他开始将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兄弟。

他其实早就想这样做了。往日的阴影,以及近日在朝堂上受的气,汇聚一起,很难让他保持冷静。

他终于找到一个发泄口。

楚衡深知,除开半路归宗的楚昭淮,他那些弟弟,有一个算一个,皆是骄奢淫逸的性子。

从前,先帝疼惜自己的血脉,就这么纵着他们。可罪证累累,只要他想,他那些弟弟们,没一个逃得过。

当然,楚衡不会置他们于死地。他只是想削弱一些,各地亲王的势力。

谁叫他那个好父亲,这般大方,将封地的兵权、财政权、治理权,都毫不吝啬地赐予他们。

先帝当爹,是当得尽职尽责,可他却没有想过,他这个长子面对这些,该如何是处。

上一篇: 御史夫人 下一篇: 捡到死了半年的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