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妃:她李嫦曦配享太庙!(281)
皇上年轻力壮,就该选秀开枝散叶。
这自然被朱祁钰驳回去了。
坤宁宫里,李嫦曦也听到了消息,她倒不担心。
大明从民间选秀,有利也有弊。
利的是,后妃从民间选,而不是朝臣千金,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朝臣和后妃的勾结,外戚坐大威胁朝堂。
虽然也有,但这种情况少了许多。
如果后妃是朝臣千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朝臣肯定不余遗力的支持自己的女儿,手也伸在后宫作乱。
朝堂上排除异己,斗的也更凶。
而从民间选秀,后妃大都是小门小户的,也只有生下皇子,皇子长大后,朝臣们才会开始站队。
不过弊端也是有的,后妃们出身不高,眼界教养上肯定不如大家闺秀,高门贵女、官宦千金这些。
但也不是所有的大家闺秀,高门贵女,官宦千金就都是聪明睿智的人。
像汪氏这样三品金吾卫指挥使的嫡亲孙女这种身份是例外,是少数人。
相对来说,大家闺秀,高门贵女、官宦千金大多数肯定比小门小户的教养更好。
所以有利有弊吧。
大明确实没有出现后宫干政,外戚专权的现象。
“嫦曦,帮朕念念这份奏书。”
朱祁钰有些累了,干脆就躺下来,让李嫦曦念奏书给他听。
朱见澹去了上林苑,朱祁钰都没人分担了。
“皇上,后宫不可干政。”
李嫦曦话一落,朱祁钰摆手,“这不是干政,朕坐累了,看累了,舒朗的声音也不好听,嫦曦你给朕念念吧。”
李嫦曦没再推迟,拿起奏书便念了起来。
只是到了第二份奏书,李嫦曦脸色一变,“皇上,河南发生干旱……”
她的舅舅陆绍辉就在河南。
“朕看看”
朱祁钰一把坐了起来,接过奏书一看,脸色也变了,“河南从年初到现在,竟然没有下过一场雨。”
“是啊,一般大旱会有大灾,甚至可能会引发蝗灾,甚至是瘟疫,要提早做准备。”
李嫦曦想到这里,越发觉得后世的南水北调工作的伟大。
朱祁钰哪里还坐的住,喊了舒朗,带着奏折,就赶紧回乾清宫去召集朝臣议事。
李嫦曦也担心了起来,洪灾、水灾、泥石流、旱灾、蝗灾、地震、雪灾、火灾等等,这几年在大明各地都有发生。
如今河南又发生旱灾。
这一年年的,从年头到年尾,都没个消停。
大明的百姓生活太艰难了。
更不说还有沿海的百姓,一年都有几次台风,生存环境很是恶劣。
当天,朱见澹也从上林苑回来了,不过没把朱见清他们给带回来。
乾清宫议事,彻夜通明。
大家对着舆图商量着怎么救民,济民。
河南可是人口大省,甚至还是农业大省,中原腹地,这里出现灾情,会影响非常多人的。
李嫦曦赶紧吩咐膳房给朱祁钰和各位大臣们准备糖水和宵夜。
第244章 祈福祈雨
经过乾清宫朝议之后,决定从别地方开河开渠,引水入河南。
河南是大省,转移人口不现实。
但不转移,也不能不管百姓的死活。
而且今年才干旱,也不知道会旱多少年。
若是大旱三年,那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现在除了从别处运水,那就只有是开凿引水。
还得防止蝗灾和疫灾的危害。
朱见澹从乾清宫过来,李嫦曦叹了口气,“可惜娘梦里的灾情不清晰,只知道大明大小灾情不断,到了明末,还有小冰河,只是具体的时间,就不知了,不然就可以提前应对了。”
“母后不必自责,天灾是自然现象,是对人类的考验,天机不可泄露,对母后也不利。”
朱见澹怎么可能怪自己娘,从能娘那里知道许多的事情就足够了,他也不贪心。
至于大明的天灾,这不是娘的责任,而是他,是父皇的责任。
这是他们和朝臣所需要去应对的。
“澹澹,大灾必有大疫,旱极必蝗,不仅要防止蝗灾,还要防止瘟疫。”
李嫦曦提到了蝗灾的蝗虫,“蝗虫是可食的,但蝗灾的蝗虫有毒不可食。可以养雏蜂虻和鸡鸭来应对,或者研制一些驱蝗虫的药。”
提到蝗虫,李嫦曦就有些想吃了。
她曾经尝过蝗虫、蚱蜢这些野味食物,可香了。
“澹澹,这样,你让人抓一些,我们油炸来尝尝。”
朱见澹道:“儿子看过南宋的《救荒活民书》,还有宋孝宗时期的《淳熙敕》,大明建国近百年,吸引前人经验,治蝗有一定的效果,只是捕蝗并不容易。
饥饿的百姓怎么可能不食蝗虫,只是蝗虫确实有毒,不然早就被吃绝了。”
李嫦曦点了点头,“未变色的蝗虫是无毒的,变色的话,不知道油炸或者烤熟煮熟透后,吃了还会不会有毒,或者降低毒素。”
说到这里,她看向朱见澹,“澹澹,你可以用牢房的死囚犯作实验,看看他们吃了蝗灾的蝗虫会怎么样?”
“娘这法子好。”
朱见澹眼睛一亮,“娘,儿子想去救灾。”
这话一出,李嫦曦沉默了,一时难以回答。
她自然不想朱见澹出去冒险的,还是去灾情的地方。
虽然这儿子确实厉害,身边也会有许多人保护,但灾民们活不下去的时候,哪里还有对上位者的恐惧,自然什么也不怕了。
到时候什么道德律法,甚至孝道这些都是狗屁。
吃人都有,别提其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