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版难民生存指南(375)
“诸生想必都已知晓,今乃六月考核之日。共有题两道,上午、下午各考一道。请备好笔墨,开始抄题。”博士说完后,他身边的两个助教就拿起两张纸,开始往两边走。
林泽坐的不是那么靠前,只能伸长脖子等前面那几桌抄完题目,才轮到他们这边。
每个区域的抄题时间都是有严格规定的,过时不候。
一炷短香后(三分钟左右),助教往后走,林泽终于看清楚第一题的题目。
没时间思考,赶紧把内容抄下来再说。其实也不长,就两句话,共六个字。
抄完反复核对两次,确定无一字抄错。
林泽开始低头审题,现在还不能开始答题,需得等所有学子抄完后。台上的博士才会轻敲铜磬,大家才可以动笔。
题目:【皆雅言也 叶公】
林泽看到题后,已经开始怀疑人生。
什么!什么玩意!
蹭的抬头往前面看,抄完题的同学已经坐立不安。人在紧张时,真的很难安安分分待着。
林泽又低头反反复复看了七八遍,就是这几个字,没错。
这两句话完全不搭边,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没有半毛钱关系。
前言不搭后语,怎么解经?!
‘皆雅言也’是《论语.诉而》第 十八 章——‘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这句话林泽知道,意思是孔子平日用雅言。如诵诗,读书,及执行礼事,都必用雅言。
这里表示他老人家推崇礼仪之道,更深层次引申为,他希望天下所有国家都能用统一的礼仪。
这句话的历史背景是,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的情况下,当然希望天下重新统一。像周王朝时一样,天下皆用周礼。
但是,后面这个‘叶公’…
话说,第一时间想到‘叶公好龙’这个成语不过分吧。
林泽都要被自己这种无语到想骂人的精神状态逗笑了。
果然,任你刷再多题,总结无数破题技巧,出题人总能给你带来‘惊喜’。
“叮——叮——叮——”
台上磬声响起,台下的学子们下意识般,整齐铺纸、拿笔。
林泽胡乱蔓延的思绪被磬声打断,揉揉脸颊,端正态度。认真回忆《四书》《五经》里,什么地方出现这个字眼。
‘叶公…叶…’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意思是,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回答他呢,你应该这样说:他这个人嘛,发愤追求学问,专心致志到了忘记吃饭的程度,沉溺于学有所得的快乐中而忘记了忧虑。甚至自己即将进入老年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更深的内涵可以有几种理解,一是表达孔子一种谦逊的态度,他自我评价是好学。
另外还可以往孔子活到老、学到老这种不断自我更新的人生哲学上延伸出去。
二是,站在子路的立场,别人问自己的老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为人弟子,褒贬都是不合适的,子路给了一个很正确的答案:不言。
对了!
同样是《论语.述而》,但在第 十九 章。
好好好…八股文又玩出新花样。这种文夫子所说的极为罕见的题型都出来了。
截搭题。
顾名思义,把《四书》《五经》中某些语句的个别词语,搭配成文出的题。
这两句之间该如何链接起来,而且不可以生硬,一定是丝滑流畅,水到渠成的。
这个就涉及之前林泽看过的那些大儒注解的经书了,每个儒学大家对这些语句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现在林泽需要抽出两个有关系的解读方向,作为两个话的钩子,将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出一篇八股文章。
这里可以很容易发现,如果只看一家之言,在遇到这种题时,就不行了。
一个人的观点只有一把钥匙,打不开另一端出题者的锁是大概率事件。
到最后,考生会选择强行把钥匙怼进去。打不开锁,把钥匙掰断卡死里面。勉强将题答完,是常有之事。
只有看的观点足够多,拥有一大把钥匙。遇到这种题,一次性拿出来,总有一把是能匹配正确的。
另外,有正确钥匙后,开锁解题运用到的技巧也是非常高明的。
林泽只在文夫子那里练过一次。
‘钩’、‘渡’、‘挽’,是文夫子叫他们要牢牢记住的三字真
言。
林泽仔细琢磨,根据自己所学对这三个字再次深入理解。
他将【皆雅言也叶公】这个题目拆出原来的两份,即【皆雅言也】和【叶公】。
林泽现在要用技巧,把它们合成在一起。
第一步‘钩’。对两句话分别撒出一个钩子(即两个能链接的观点),确认能勾住两句话。
第二步‘渡’。就是过渡的意思,刚在第一步已经勾住两句话,现在是要通过中间的桥梁,将两个观点丝滑连接起来。
第三步‘挽’,大家互相用手臂勾住的动作。可以简单粗暴理解为——锁死它们。
使劲用圣贤之言(最牛逼的论据,无人敢反驳的权威),把这个新的逻辑焊死,不允许有别的东西动摇我的答案。